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林择之1168年7月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二○ 创作地点: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
所论大抵得之,然鄙意亦有未安处
如「满腔子恻隐之心」,此是就人身上指出此理充塞处,最为亲切
于此见得,即万物一体,更无内外之别。
见不得却去腔子寻觅,则莽莽荡荡,愈无交涉矣。
陈经正云:「我见天地万物皆我之性,不复知我身之为我矣」。
伊川先生曰:「他人食饱,公无馁乎」?
正是说破此病。
知言》亦云:「释氏虚空沙界己身,而不敬父母所生之身」,亦是说此病也。
三代正朔以元十有二月考之,则商人但以建丑之月为岁首不改月号(时亦必不改也。)
以《孟子》七、八月,十一月、十二月之说考之,则周人以建子之月为正月不改(改月者,后王弥文不改时者,天时可改,故祭祀田猎犹以夏时为正。)
以《书》「一月戊午,厥四月哉生明」之类考之,则古史例不书时
程子假天时以立义」之云考之,则是夫子作《春秋》时特加四字系年见行夏时之意。
若如《胡传》之说,则是周亦未尝改月,而孔子特以夏正建寅之月为岁首月下所书之事,却是周正建子月事。
自是之后,月与事常相差两月
圣人制作之意不如是之纷更烦扰其所制作不如是之错乱无章也。
愚见如此,而考之刘质夫说,亦云先书「春王正月而后书二百四十二年之事,皆天理也,似亦以「春」字夫子所加(「王」字亦非史策旧文。)
但鲁史本谓之《春秋》,则又似元有此字。
杜元凯左传后序》载汲冢竹书》乃晋国之史,却以夏正建寅之月为岁首,则又似胡氏之说可为据。
此间竹书,烦为见拙斋扣之,或有此书,借录一两示及幸甚幸甚
又《汉书》「元年冬十月」,注家以为武帝改用夏时之后史官追正其事,亦未知是否
此亦更烦子细询考也。
金声或洪或杀,清浊万殊玉声清越和平首尾如一
乐之作也,八音克谐,虽若无所先后,然奏之以金,节之以玉,其序亦有不可紊者焉。
盖其奏之也,所以极其变也;
其节之也,所以其章也。
变者虽殊,而所以成者未尝不一
成者虽一,而所历之变洪纤清浊,亦无所不具于至一之中。
圣人之知,精粗大小无所不周
圣人之德,精粗大小无所不备,其始卒相成如此
金声玉振所以譬夫孔子集大成,而非三子所得与也。
然即其全而论其偏,则洪而不能纤,清而不能浊者,是其金声不备也。
不能备乎金声而遽以玉振之,虽其所以振之者未尝有异,然其所一全一阙,则其玉之为声亦有所不能同矣。
此与来喻大同小异,更请详之,却以见告
仲尼焉学」,旧来说得太高。
详味文意文武之道只指先王礼乐刑政教化文章而已,故特言「文武」,而又以「未坠于地」言之。
论道体,则不如此立言矣。
向来贪说个高底意思,将此一句都瞒过了
李光祖虽亦曲为之说,然费气力,似不若四平放下意味深长也。
圣人所以能无不学无不师而一以贯之便是有个生而知之本领
不然,则便是近世博杂之学,而非所以为孔子
子贡之对虽若逊辞,然其推尊意亦不得而隐矣(《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三。又见《群书考索别集卷一六,《古今图书集成皇极典卷二○五,同书学行典卷六四、九七。)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