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胡广仲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一六、《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二、《周濂溪集》卷二、《太极发明》卷一、《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卷四七
熹承谕向来为学之病,足见高明所进日新之盛。
一方后学,蒙惠厚矣。
然以熹观之,则恐犹有所未尽也。
盖不务涵养而专于致知,此固前日受病之原;
所知不精,害于涵养,此又今日切身之病也。
若但欲守今日所知而加涵养之功以补其所不足,窃恐终未免有病,而非所以合内外之道。
必也尽弃今日所已知而两进涵养格物之功焉,则庶乎其可耳。
来书所论,皆前日致知所得也,而其病有如方所陈者,伏惟垂听而图之。
太极之旨,周子立象于前,为说于后,互相发明平正洞达绝无毫发可疑
而旧传图、说皆有缪误,幸其失于此者犹或有存于彼,是以向来得以参互考證,改而正之。
凡所更改,皆有据依,非出于己意之私也(旧本图既差,而说中「静而生阴」,「静」下多一「极」字,亦以图及上下文考正而削之矣。)
若如所论,必以旧图为据而曲为之说,意则巧矣。
既以第一圈为阴静第二圈为阳动,则夫所谓太极者果安在耶?
又谓先有无阳之阴,后有兼阴之阳,则周子本说初无此意,而天地之化似亦不然
程子所谓截然阴为阳之理,即周子所谓互为其根也。
程子所谓升降生杀大分不可无者,即周子所谓分阴分阳也。
两句相须,其义始备。
故二夫子两言之,未尝偏有所废也。
偏举其一,而所施又不当其所,且所论先有专一之阴,后有兼体之阳,是乃截然甚者,此熹之所疑者一也。
人生而静,天之性」者,言人生之初,未有感时便是浑然天理也。
感物而动,性之欲」者,言及其有感便是此理之发也。
程子于《颜子好学论》中论此极详,但平心易气熟玩而徐思之,自当见得义理明白当处不必如此强说枉费心力也。
程子所谓常理不易者,亦是说未感时理之定体如此耳,非如来谕之云也。
此熹之所疑者二也。
知言疑义所谓「情亦天下达道」,此句诚少曲折,然其本意却自分明
今但改云「情所以天下达道也」,则语意曲折备矣
盖非喜怒哀乐之发,则无以其中与否
非其发而中节,则又何以谓之和哉?
心主性情,理亦晓然
不暇别引證据,但以吾心观之,未发而知觉不昧者,岂非心之主乎性者乎?
已发而品节不差者,岂非心之主乎情者乎?
心字幽明、通上下无所不在不可以方体论也。
今曰「以情为达道则不言心矣」,如此则是专以心为已发,如向来之说也。
然则谓未发时无心可乎?
此义程子吕博士最后一书说已分明,今不察焉而必守旧说之误,此熹之所疑者三也。
性善善不与恶对,此龟山所闻浮屠常总者,宛转说来,似亦无病。
然谓性之为善未有恶之可对则可,谓终无对则不可
盖性一而已,既曰无有不善,则此性之无复有恶与善为对亦不待言而可知矣。
若乃善之所以得名,是乃对恶而言。
其曰性善,是乃所以天理人欲也。
天理人欲虽非同时并有之物,然自其先后、公私邪正反而言之,亦不得不为对也。
今必谓别有无对之善,此又熹之所疑者四也。
中庸鄙说诚有未当,然其说之病正在分晓太过无复馀味,以待学者涵泳咀嚼之功。
而来谕反谓未曾分晓说出,不知更欲如何,乃为分晓说出耶?
天命之性不可形容不须赞叹只得将它骨子实头处说出来,乃于言性为有功。
故熹只以仁、义、礼、智四字言之,最为端的
「率性之道」,便是率此之性,无非是道,亦离此四字不得
程子所谓「仁,性也,孝悌是用也。
性中只有仁、义、礼、智而已曷尝有孝弟来」?
此语亦可见矣。
父子亲、兄弟之爱固性之所有,然在性中只谓之仁,而不谓父子兄弟之道也。
君臣分、朋友之交亦性之所有,然在性中只谓之义,而不谓君臣朋友之道也。
推此言之,曰礼曰智,无不然者。
天地万物之理无不于此四者。
以此为倒说,而反谓仁义父子君臣得名,此熹之所疑者五也。
中和体用之语,亦只是中少曲折耳。
盖中者所以性之德而形道之体,和者所以语情之显道之用。
前说之失,便以中和体用则是犹便以方圆天地也。
近已用此意改定旧语。
如来谕所疑,却恐未然
云中过不及得名,此亦恐说未发之中不著
此熹之所疑者六也。
至于仁之为说,昨两得钦夫书,诘难甚密,皆已报之。
得报云却已皆无疑矣。
今观所谕,大概不出其中者,更不复论。
但所引《孟子》「知觉二字,却恐与上蔡意旨不同
孟子之言知觉,谓知此事、觉此理,乃学之至而知之尽也。
上蔡之言知觉,谓识痛庠、能酬酢者,乃心之用而知之端也。
二者亦不同矣。
然其大体皆智之事也。
今以言仁所以矛盾而少契合也。
愤骄险薄岂敢辄指上蔡而言?
但谓学者不识仁之名义,又不知所以存养,而张眉努眼说知说觉者,必至此耳(如上蔡词气之间亦微觉少些小温粹,恐亦未必不坐此也。)
夫以「爱」名仁固不可,然爱之理则所谓仁之体也。
天地万物与吾一体,固所以无不爱,然爱之理则不为是而有也。
须知仁、义、礼、智四字一般,皆性之德,乃天然有之理,无所为而然者。
但仁乃爱之理,生之道,故即此而又可以包夫四者,所以为学之要耳。
细观来谕,似皆未察乎此,此熹之所疑者七也晦叔中论大略与吾丈意同,更不及别答,只乞转以此段呈之。大抵理会「仁」字须并「义」、「礼」、「智」三字通看,方见界分分明血脉通贯近世学者贪说「仁」字而忽略三者,所以无所据依,卒并与「仁」字而不识也。)
来教为此数说者,皆超然于简见闻之旧,此其致知之功亦足以为精矣。
然以熹之所疑考之,则恐求精之过而反失之于凿也。
大抵天下事物之理亭当均平无无对者,唯道为无对
然以形而上下论之,则亦未尝不有对也。
所谓对者,或以左右,或以上下,或以前后,或以多寡,或以类而对,或以反而对,反复推之,天地之间真无一物兀然无对孤立者。
程子所以中夜以思,不觉手舞而足蹈也。
究观来教条目固多,而其意常主于别有一物之无对,故凡以左右而对者则扶起其一边以前后而对者则截去其一段
既彊加其所主者无对贵名,而于其所贱而列于有对者又不免别立一位以配之,于是左右偏枯首尾断绝位置重叠条理交并
天下理势一切畸○赘剩,侧峻尖斜,更无齐整正之处
凡此所论阴阳动静善恶仁义等说,皆此一模中脱出也。
常安此个意思规模横在胸中,窃恐终不能到得中正和乐广大公平地位
此熹所以有「所知不精害于涵养」之说也。
若必欲守此,而但少加涵养之功,别为一事以辅之于外,以是足以内外之道,则非熹之所敢知矣。
要须脱然顿舍旧习,而虚心平气,以徐观义理之所安,则庶乎可也
仰恃知照,不鄙其愚,引与商论,以求至当之归,敢不罄竭所怀,以求博约
盖天下公理非一家之私,傥不有益于执事高明,则必有警乎熹之浅陋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