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程允夫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一四、《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一、《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卷八四、八九、九九、一四○、《宋元学案补遗》卷九九
苏氏书,爱其议论不为空言,窃敬慕焉。
苏氏议论切近事情固有可喜处,然亦谲矣。
至于浮华忘本实,贵通达贱名检,此其为害,又不但空言而已
然则其所可喜者,考其要归,恐亦未免空言也。
为学之道,戛戛乎难哉!
为学之道至简至易,但患不知其方而溺心浅近无用之地,则反见其难耳。
颖滨「浩然一段未知去取
反复读《孟子》此章,则苏氏之失自见
孟子集解》先录要切处一二事,如论养气、论性之类。
孟子集解》虽已具稿,然尚多所疑,无人商确
二义尤难明,岂敢轻为之说而妄以示人乎?
来书谓此二义为甚切处,固然
学者当自博而约,自易而难,自近而远,自下而高,乃得其序。
今舍七篇而直欲论此,是躐等也。
为学之序不当如此
而来书指须索气象轻肆,其病尤大。
穷理之要,不必深求
先儒所谓「行得即是」者,此最至论
若论虽高而不可行,失之迂且矫,此所谓过犹不及,其为失中一也。
穷理要不深求」,此语有大病,殊骇闻听
「行得即是」固为至论,然穷理不深,则安知所行之可否哉?
宰予短丧为安,是以不可为可也
子路正名为迂,是以可为不可也
彼亲见圣人日闻善诱,犹有是失,况于馀人,恐不但如此而已
穷理既明,则理之所在动必由之,无论高而不可行之理。
世俗苟且浅近见谓不可行耳。
行不由径,固世俗所谓迂;
不行私谒,固世俗所谓矫,又岂知理之所在,言之虽若甚高,而未尝不可行哉?
理之所在即是中道
惟穷之不深,则无所准则而有过不及之患。
未有穷理既深而反有此患也。
《易》曰:「精义入神以致用也」。
盖惟如此然后可以应务,未至于此,则凡所作为皆出于私意之凿,冥行而已
虽使或中,君子不贵也。
前所论苏颖滨,正以其行事为可法耳。
苏黄门谓之近世名卿则可,前书以颜子方之,仆不得不论也。
今此所论,又以为行事可法,本朝人物最盛,行事可法者甚众,不但苏公而已
大抵学者贵于知道苏公早拾苏、张之绪馀,晚醉佛老糟粕,谓之知道,可乎?
古史中论黄帝尧、舜、禹、益、子路管仲曾子子思孟子老聃之属,皆不中理未易概举
但其辩足以文之,世之学者穷理不深因为所眩耳。
仆数年前亦尝惑焉,近岁始觉其缪。
所谓行事者,内以处己,外以应物内外俱尽,乃可无悔
古人所贵于时中者,此也。
不然,得于己而失于物,是亦独行而已矣。
处己接物内外无二道也。
得于己而失于物者无之,故凡失于物者,皆未得于己者也。
然得谓得此理,失谓失此理,非世所谓得失也。
世俗所谓得失者,则非君子所当论矣。
时中之说,亦未易言。
若如来谕则是安常习故同流合污小人无忌惮之中庸后汉胡广是也,岂所谓时中者哉?
大抵俗学多为此说,以开苟且放肆之地,而为苏学者尤甚
盖其源流如此,其误后学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