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答连嵩卿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一三
正颜色斯近信矣」,此言持养久熟之功。
正其颜色,即近于信,盖表里如一非但色庄而已
以上两句考之可见非谓正颜即是近信也。
若非持养有素,则正颜色而不近信者多矣。
宿诺者,未有以副其诺而预诺之,如今未有此物而先以此许人之类(《集解不用此义。)
尽心见处而言,尽性行处而言。
易箦结缨,未须论优劣,但看古人谨于礼法不以死生变易其所如此,便使人有行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不为之心,此是紧要处
子路仕卫之失,前辈论之多矣。
子路却是不到,非知其非义苟为也。
道左无用,则道乃无用之物也,而可乎?
但仁是直指人心亲切之妙,道是统言义理公共之名,故其言有亲疏其实无二物也。
中庸曰「修道以仁」,胡子亦谓「人而不仁道义息」,意亦可见
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以造化言之也。
「《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以卦位言之也。
乾者万物之始,对坤而言,天地之道也。
元者万物之始,对亨、利、贞而言,四时之序也。
错综求之,其义乃尽。
功用妙用之说,来谕得之
所谓天地之性即我之性,岂有死而遽亡之理,此说亦未为非。
不知为此说者以天地为主耶?
以我为主耶?
若以天地为主,则此性即自是天地间一个公共道理,更无人物彼此之间、死生古今之别。
虽曰死而不亡,然非有我之得私矣。
若以我为主,则只是自己身上认得一个精神魂魄有知有觉之物,即便目为己性,把持作弄,到死不肯放舍。
之死而不亡,是乃私意之尤者,尚何足与语死生之说,性命之理哉?
释氏之学本是如此,今其徒之黠者往往自知其陋而稍讳之,却去上头别说一般玄妙道理,虽若滉漾不可致诘,然其归宿实不外此
若果如此则是一个天地性中别有若干人物之性,每性各有界限不相交杂改名换姓,自生自死,更不由天地阴阳造化,而为天地阴阳者亦无所施其造化矣。
岂有此理乎?
以此子晦,渠必有说,却以见谕(《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一。又见《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六九,《考亭渊源录》卷一六,《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四,同书学行典卷七五、一○一、一四七。)
浙本不」上有「已」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