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陆子美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四九六、《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六、《周濂溪集》卷二、《太极发明》卷一、《永乐大典》卷八二六八、《宋元学案》卷五七、《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七八
前书示谕太极》《西铭》之说,反复详尽
然此恐未必生于气习之偏,但是急迫看人文字未及尽彼之情而欲遽申己意,是以轻于立论,徒为多说而未必果当于理尔。
且如太极之说,谓周先生之意恐学者错认太极别为一物,故著「无极二字以明之。
此是推原前贤立言本意所以不厌重复,盖有深指。
而来谕便谓以太下同一物是则非惟不尽先生妙旨,而于熹之浅陋妄说未察其情矣。
又谓著「无极」字便有虚无好高之弊,则未知尊兄所谓太极是有形器之物耶?
无形器之物耶?
若果无形但有理,则无极即是无形太极即是有理明矣,又安得虚无好高乎?
所论《西铭》之意,正谓长者横渠之言不当乾坤实为父母,而以「胶固」斥之,故窃疑之,以为若如长者之意,则是人物实无所资于天地,恐有所未安尔,非本说固欲如此也。
今详来诲,犹以横渠只是假借之言,而未察父母之与乾坤,虽其分之有殊,而初未尝二体,但其分之殊则不得不辨也。
愚陋,窃愿尊兄更于二家之言少赐反复宽心游意,必使于其所说如出于吾之所为者而无纤芥之疑,然后可以发言立论而断其可否,则其为辨也不烦而理之所在无不得矣。
若一以急迫之意求之,则于察理已不能精,而于彼之情又不详尽,则徒为纷纷,而虽欲不差不可得矣。
只此急迫即是来谕所谓气质之弊,盖所论之差处虽不在此,然其所以差者则原于此不可诬矣。
不审尊意以为如何
子静归来,必朝夕得款聚。
前书所谓异论不能合者,当已有定说矣。
恨不得侧听其旁,时效管窥以求切磋之益也。
延平新本《龟山别录》漫内一通
近又尝作一卜筮书,亦以附呈
盖缘近世说《易》者于象数全然阔略,其不然者又太拘滞支离不可究诘故推圣人经传中说象数者,只此数条,以意推之,以为足以上究圣人作《易》之本指下济生人观变玩占实用,学《易》者决不可以不知
而凡说象数之过乎此者,皆可以束之高阁不必问矣。
不审尊意以为如何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