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东宫劝读录一 其一 陆宣公奏议沿边守备事宜 南宋 · 杨万里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四六
中夏盛衰夷狄强弱事机利害措置安危,故无必定之规,亦无长胜之法。
万里曰:古今论禦戎之策者,皆以严尤至论某以不然
之言曰:「周,汉得下策,秦无策焉。
至于上策自古未有得之者」。
来则有备,去不穷追,故宣王薄伐之师止于太原而已
所谓中策也。
武帝虚内以事外,汉与匈奴更胜迭负,未尝不相当也。
晚年之悔,汉亦殆哉。
所谓下策也。
至于秦筑长城,征匈奴匈奴未亡而秦先亡矣。
所谓无策也。
至于上策,古之圣人得之矣,而不足以知之。
《书》曰:「儆戒无虞,罔失法度
罔游于逸,罔淫于乐。
任贤勿贰,去邪勿疑。
疑谋勿成,百志惟熙。
违道以干百姓之誉,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
无怠无荒四夷来王」。
此非尧舜禦戎之上策乎?
盖其上策大概有四:曰修身,曰爱民,曰用人,曰立政
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修身也;
任贤勿贰,去邪勿疑」,用人也;
疑谋勿成」,立政也;
「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爱民也。
四策备矣,又以「无怠无荒」朝夕策励以终之,如是中国安强,主德无可议国势无可窥,四夷安得不来王乎?
尧舜禦戎之上策也,而曰古无上策策谋之士,无经术之学,顾何足以知之!
国家禄山扇乱肃宗中兴,撤边备以靖中邦,借外威以宁内难
于是吐蕃乘衅吞噬无厌
回纥矜功冯凌亦甚。
万里曰:自古夷狄之患,寇攘中国则有之矣,横行中国则未之有也。
其所以能横行中国者,非夷狄之入中国,而中国之纳夷狄也。
今有人居山而忧虎者,亦不过高其藩墙,固其门关,虎亦安能为害哉!
不幸夜半而狼入其室,恍骇之间,无以制之,则开门招虎以制之,狼则去矣,虎可去乎?
唐肃宗是已。
天宝之末禄山作难明皇幸蜀肃宗即位灵武,欲先取两京非不善也。
然以中国之力取中国之地,何不可者
其患在于两京而欲速,是故乞师吐蕃借兵回纥禄山则亡矣,两京则复矣,而吐蕃、回纥之祸不至于唐亡则不止,其过在于结夷狄取中国也。
虽然,误肃宗者,高祖也。
高祖起义兵平隋乱,欲速取关中是故刘文静之策,假突厥之兵千有二百人、马二千,终高祖之世,无岁突厥之寇,是以肃宗祖其遗策也。
岂特肃宗而已乎!
石晋耶律德光之师以灭后唐得天下,不知夫灭唐者耶律也,灭晋者亦耶律也。
夷狄取中国且不可而况夷狄以取夷狄乎?
本朝禦戎之道亦尽善矣,寇来则与之战,不来则与之和。
与之战如真宗澶渊之役是也,与之和如列圣屈己而与之币是也
是以圣圣相承中国承平一百六十有六年,自汉唐以来未有也。
宣和间王黼童贯之言,用赵良嗣之策,遣使海道金人以灭辽。
辽则灭矣,而中国始有靖康之祸,此夷狄以取夷狄之过也。
至今圣主之忧,可不戒哉!
将吏抚宁众庶,脩纪律训齐师徒耀德以佐威,能迩柔远,禁侵掠之暴以彰吾信,抑攻取之议以安戎心。
求和善待而勿与结盟,彼为寇则严备而不务报复,此当今所易也。
贱力而贵智恶杀好生轻利重人,忍小以全大,安其居而后动,俟其时而后行。
是以封疆,守要害,堑蹊隧,垒军营,谨禁防,明斥候务农足食练卒以蓄威,非万全不谋,非必尅不斗,寇小至张声势以遏其入,寇大至则谋其大以邀其归。
据险以乘之,多方以误之,使其勇无所用,掠则靡获,攻则不能,进有腹背受敌之虞,退有首尾难救之患。
所谓乘其弊,不战而屈人之兵,此中国之所长也。
万里曰:尧舜三代之后,禦戎之策惟陆宣公得之
岂特唐可用也,至今可用也。
太子曰:「甚善,甚善」。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