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三代两汉晋唐治体所尚 南宋 · 杨万里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四四、《诚斋策问》卷下
用兵一定之机,弈棋一定之算,为治无一定之法。
兵机定者其兵必败,弈算一定者其弈必穷,治法一定者其治必弊。
盖天下之事常贵于通,而恶于拘,天下之弊常生于偏,而杜于全。
苟为而立一定之法,其势必至于拘而不通,其法必至于偏而不全
上有所市,则下之人且将争趋奔走,源而海之,丘而山之,其弊有不可胜言矣。
愚尝读《尧典》之书,而观有唐之治,读《舜典》之书,而观有虞之治,窃见其万邦协和百姓昭明而已,窃见其五教敬敷、五典慎徽而已,窃见其比屋可封黎民敏德而已,初不闻其所定者何尚也,又不闻其所尚者何法也。
当时民风国俗浑沦全粹大抵良金美玉,人皆宝之,而不知其所以宝,如谷粟桑麻,人皆用之,而不知其所以用,曾何尚之可名,而弊之可指哉?
无他,为治之法未尝定于一偏故耳。
及读太史公之《史记》,考周公之治鲁,尚齿亲亲是以鲁人厚宗睦族循循礼法
太公治齐尚贤而尊尊,是以齐俗慕义向风相矜名节
此其为治非不善,奈何传之末年,鲁弊浸弱,奔命于齐晋之侵,而不能自振
齐弊浸弱,掣肘于崔、田之难,而不能自免
当其盛时民风国俗阳和一布千花百卉足以增胜概于林囿
而其衰也,又类秋风陨箨孑然无复遗矣。
无他,为治之法倚于一偏,而不通于变,故其弊必至于此无足怪也。
愚尝举是以应明有司之问,则诸儒言三代所尚者,斯有以绳其缪;
而汉晋以来所尚又不同者,皆有以鉴其失矣。
请为执事一一言之。
夏之有天下也,行尧之道,其民醇,其事简,其风声气习虽有似于忠,然非夏之君专尚忠以化之也。
今观其饮食之菲,宫室之卑,不谓之质可乎?
礼乐之著,文命之敷,不谓之文可乎?
商之有天下也,缵禹之服,其民犹醇,其事尚简,其风声气习虽有似于质,然非商之君专尚质以化之也。
今观其检身不及不谓忠可乎?
稽于法度不谓之文可乎?
至于有周之君,淳朴浇散巧伪萌生当时著作之盛、庶事之备,虽有似于文,然又岂周之君专尚文以化之哉?
诗人称其忠厚以成其福禄,则亦所谓忠也;
记》言陶匏以祀上帝,则亦所谓质也。
呜呼三代之政未尝胶于一曲如此,而戴圣迁、董之徒乃始倡为忠、质、文之说,列其全而偏之,岂有不亏三代治体乎?
此诸儒言三代所尚,愚所以欲绳其缪也。
西汉之兴垂三百年,所尚者经术,如平当以《禹贡行河隽不疑以《春秋决狱通经而明先王道者有之,儒术润饰吏治者有之,经术所裨,亦云多矣;
然其弊也,托儒为奸,引经惑主,流而为阿谀兹非其病欤?
东汉之兴垂三百年,所尚者名节,如严陵崇高蹈之风,耿恭苏武之节,激恭俭以耻威权,励廉隅以振贵势名节所助,亦云多矣;
然其弊也,舍生取义视死如归,流而为苦节兹非其病欤?
晋以清虚为尚,摆脱世故逍遥物外,似亦美矣
至于隳废职业,如嵇康阮籍辈,吾不知其奚补于国家
唐以词章为尚,吟风啸月,絺章绘句,似亦美矣
至于浮藻浅露,如王、杨、卢、骆辈,吾不知何关治乱
呜呼两汉晋、唐其所好尚大抵若此,则当时继统之君,如宣帝杂霸,虽非同尚于经术章帝长者,虽非同尚于名节豪杰之士如祖冲之夙夜王家,虽不溺于清谈李德裕不置文选》,虽不靡词章,然一齐之语,其何有于众楚之咻?
是时,上之所好,下之所习,莫不以为一定之计,无以易此,而晚节末路,并趋于失,回视三代纯全不啻天冠履之辽绝,则其孰是孰非,相与矛盾,要皆置之,无足道可也
两汉、晋、唐之君各有所尚,愚则所以欲鉴其失也。
呜呼不有所短,奚以见所长
不有所劣,奚以见所优?
不有两汉晋、唐,奚以见三代忠、质、文三代之所专尚乎?
惜乎世之议者考之不详,乃谓治天下者不可不其所尚;
所尚一定至于千百年之远而不变,夫然后民皆习熟耳目而后天下可治。
殊不知圣人之于天下,治之而不示之以治之之方,化之而不示之以化之之迹,使斯民日用不知,故其弊亦无由而生。
借使必欲人知吾之所尚有在于此则天下之人皆得以循其迹而滋其弊矣,有天下可不考论其故哉?
恭惟国家圣圣相承重熙累洽远迈前古,而为治之道初未尝倚于一偏
是故谓之忠而不止于忠,谓之质而不止于质,谓之文而不止于文。
西汉经术,而不至于阿谀
东汉名节,而不至于矫激
治心修身,无晋室清虚之弊;
砥砺名节,无李唐词章之失。
二百年来教化兴行风俗醇厚民生其间,如飞潜动植鼓舞生养太虚之中,自形自色,自智自力,有不知所以然而然者。
执事方俾诸生稽古验今,推其所尚,并论士大夫所以力行而仰赴之者,顾愚管蠡之见,安敢妄议天地纯全乎?
愚尝闻之,三子制行伯夷以清,下惠以和,伊尹以任。
清之弊至于绝物遗世和之至于同流合污,任之弊至于扬己取名,皆非所中行也。
若夫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兼三子大成一之,故其道无时而不可行,亦无人而不可用。
达巷党人称其博学无所成名,非以其道之无所偏欤?
今我主上全德备,仁藏用显,兹诚达在上孔子也。
欲窥治道之所尚,愿借孟子集大成之说以为献,不识执事然之否?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