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子思(中) 南宋 · 杨万里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二八、《诚斋集》卷八六、《十先生奥论注》后集卷一一
论曰:圣人之言愈大则愈微,此非有所隐也,微之者显之也。
言愈微故之者愈力,求之者愈力故浚之者愈深。
求之力,浚之深,而圣言之微者显矣。
虽然,后之君子有能发圣言之微而置之显,天下幸而君子不幸也。
三人同行而入海,一人得珠焉,则二人者必挤夫一人者。
二人亦何仇于一人也?
也者,挤之招也。
游圣门而先发圣人之微,则前有愠,后有忌,愠与忌并起相竞,非君子不幸欤?
君子圣人之微,非以为道也。
或者不察以为圣人不能圣人之微,则天下将以我为无功圣门邀功之心生,则相竞说起
竞则异,异则朋,异之中又有异,而朋之中又有朋,则以强弱怪奇胜负尔,非惟君子不幸也,亦圣道不幸也。
盖自夫子有性习近远之论,而不明言性之善恶,至孟子则断之以性善之说,于是荀、杨、韩三子者各出一说,以与孟子竞。
说者以为夫子不立论以起争,而起三子之争者,孟子喜于立论之过也。
嗟乎
夫子非不立论也,夫子不立论而持两端,则仁义礼乐于何折衷哉!
性习近远之说,是夫子立论也,立论而微者也。
孟子岂喜于立论者哉,入夫子之海,先得夫子之珠,瞥然见其性相近之旨,悟其真而发其微,不忍自秘而分于人,此亦仁人君子用心之切者也,而孟子何过焉!
三子之竞,岂孟子起之耶?
三子邀功之急者也。
三子邀功,而孟子遂为过,君子于此难于也哉
盖将附三子则悖于圣人,附孟子三子不服然则何以处之?
昔者缓死,其长子得其术,而医之名齐于缓。
二三子不胜其忌也,于是各为新奇而托之于其父,以求胜其兄。
非不爱其兄也,以为不有以异于兄,则不得以同于父,天下未有以决也。
他日东邻之父得秦缓枕中之书而出以證焉,然后长子之术始信于天下,有所讼者必有所质也。
中庸》之书,夫子枕中之书也,而子思得之
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又曰:「能尽其性,则能尽人物之性,可以化育,参天地」。
质之以此而后孟子之说始信也欤
性果恶耶,则曰「违性之谓道」可也,乌用率?
且性既恶,则尽性所至,当逆天地而戾人物矣,奚其赞?
奚其参?
人性之有善恶,善则恶不得以寄,恶则善不得以居,如冰之寒而湿,火之燠而燥也。
今曰善恶混,吾将曰冰之性燥湿混而火之寒燠混也,可乎?
至于裂性而三之,裂三而五之,则亦不胜其劳矣。
三子言性,而未见性者也。
曷为言性而未见性也?
自尽其性也。
东海而趋西海必至西海而后尽也。
至于西海而止也,而曰西无海也,之三子是也
吾性一尽,而育人物参天地者在焉。
为善耶,恶耶,三子者亦尝进于此也乎?
三子者自有性而不尽也,宜其言之不彻也。
质之《中庸而后三子心服矣。
三子非服孟子也,服孔子也。
三子而后孟子之说信,而后孔子之意明。
孔子之意明而后性善论定性善论定而后天下为善者众,则子思之功岂不大哉
子思邀功者也,不邀功大有功者也。
谨论。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