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易经 其一 南宋 · 李流谦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四
「六二直方」,止「地道光也」天下有正性者有正用
坤初微而著,微可忽也,著可惧也。
圣人切近,戒之曰「霜冰」。
霜固所以为冰,而知霜者有时而忽冰也。
位下而亢,曰「含章」,曰「或从王事」。
听而不遂,应而能终者也。
四括其囊,否隔之际,咎誉皆悔,利在结密;
不密焉,不咎则誉。
以乾之阳,至是或跃。
或者疑也,而况坤乎?
谓之多惧,盖惧此也。
五高而偪,仰则废分,俯则失机履中时措之,是以元吉
文王有庇民之大德,又有事君之小心
凡处危嫌之地,此其法也。
六穷而抟,阴不阴阳不阳矣。
故此五者有正性未必正用,唯二具焉。
是以五爻,皆宗本之辞。
总曰「直方大」,举其正性而言之也。
象曰:「其动也直以方」。
举正用而言之也。
盖直其静,方其动。
故又曰:「直其正也,方其义也」。
夫观物之凡不溯其源,所见皆非其正也。
观坤者曰「柔顺」,固也。
然不知厚而载,动而刚,岂「柔顺」能之。
有根之者,「直方大是也
则不邪,方则不易。
不邪则正,不易则固。
正固则大,而后柔顺之施,为天下正用
不然,直阴幽懦弱便佞侧媚尔,岂坤也哉
或曰坤体不自立乌乎直?
自持乌乎方?
曰:坤非直于坤也,直于乾也。
非方于坤也,方于乾也。
乾作而坤作焉,乾止而坤止焉。
吾知乾而已
其与彼,俱作俱止。
莫得而遏之,则安得不直,亦安得不方
不视其或作或止,若纷然其繁也。
不知一本于乾,则亦何所习而利哉?
之无不利,盖无私意加乎其间
动适乎理,而物各得其宜也。
然则地道之光,于是乎在。
是以六三得之,能含其章,而有有终之誉。
六四得之,能括其囊,而无失身之悔。
六五得之黄中通理,而有畅于四支发于事业之美。
初昧焉,而不善之积,不能自知
上穷焉,至于交戈而俱毙。
然则六二也,其不谓坤之正性正用,得乎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