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试策 其四 六韬诗书 宋 · 史尧弼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二九、《莲峰集》卷五
愚尝读汉史至《张子房传》,观为人,画阴谋则不陈平善征则不淮阴攻城野战则不曹参供饷给馈则不酂侯
然卒能掉三寸之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侯,而四人不及,尝读至此未尝叹惜也。
推考其事,然后知汉之兴,皆子房之功焉。
何则
下邳,有一父老授以兵法,曰:「读是则王者师」。
视之,乃黄石公之《三略》也。
高祖用之以西定关中,南取蜀汉约三章诛暴秦,破强项,而天下服其仁义
鸿门之阨,陈灞上之师,裂之地,散垓下之卒,而天下服其权谋
虽曰高祖之治,而实留侯之策;
虽曰留侯之策,而实出于黄石公之书。
因徐考《三略》,乃知上略设礼赏,别奸雄,差德行,审权变
略陈道德,察安危
仁义权谋之道相为表里参用之,黄石著之于前,子房行之于后,皆二道相济也。
幸承师问,请因是而论太公六韬》之法焉。
呜呼郁郁乎,洋洋乎洸洸乎,周文王武王治也
纪于《书》,咏于《诗》,杂出于传,百家之言昭如也。
有道德焉,有仁义焉,有礼乐焉,有教化焉,有法度焉,其休功骏烈裕如也,其深恩美泽蔼如也,其典章文物灿如也,其纪纲制度炳如也。
其所治天下之法何其仁,其所以除天下之暴何其义!
寥寥千百载之后,可端拜而议焉。
然尚有可疑者。
兵家者流有《六韬》之书,文、武太公答问之辞也。
有《文韬》,有《武韬》,有《龙韬》,有《虎韬》,有《豹韬》,有《犬韬》,自《文师》,至《战步》,其二君一相军旅答问凡六十篇以至兵车楼橹粮草器械山川险要风云天象无不备论详说其间又杂以权谋之言。
夫《诗》、《书》亦文、武之书也,《六韬》亦文、武答问也。
六韬》与《诗》、《书相反戾之若是耶?
文、武之功兼权谋而用乎?
抑非太公所作,而后世好事之人妄传乎?
折衷之。
仁义者常行之道权谋辅助之术。
时可以用仁义则用之,时可以尚权谋则尚之。
譬如大厦焉,其柱石栋梁既已具矣,而榱椽楹桷亦存之,岂以其微小屈曲而遽废其用哉?
仁义者,栋柱也;
权谋者,榱桷也,两不可废也。
然而仁义为其本,权谋为其末,是故三代之君有以仁义之兵而亦参用焉。
何者
成汤之伐桀,民有来苏之望,亦可谓仁义之兵矣。
然《汤誓》之篇乃曰「升自陑」,而孔安国谓「从陑出其不意」,则权术亦用焉。
商高宗荆楚,克鬼方与天除残暴之害,岂非仁义之兵乎?
而《商武》之诗乃曰「罙入其阻」,而郑康成谓「冒入其险阻」,则权术亦用焉。
周宣王内修政事外攘夷狄劳徕万民岂非仁义之兵乎?
而《常武》之诗歌曰「如飞如翰」,而郑康成以谓啴啴然疾如飞,鸷如翰」,则奇兵亦用焉。
盖其以仁义为本,而以权谋辅之焉。
推是三君之事,则文、武从可知矣。
今取《六韬》之书而观之,无非出此也。
王者之兵专用仁义,故必进贤退不肖以清其源,赏功罚罪以修其政,利而无害,成而勿败,惟以爱民为心,此仁义之术也。
不然何以六韬》之篇,独首之以仁义耶?
不得已用兵方且选将练卒料敌应变,上得天时中得地利下得人和深思熟计之,此权谋之术也。
不然何以阴符》之篇,独首之以权谋耶?
则其兼而用之亦明矣。
噫,向使文王武王仁义,则何以退修文德,崇虎来降八百诸侯不期而会云合响应哉?
向使权谋,则何以牧野之旅,降崇墉之人哉?
意其必出于太公之言也。
夫兵,凶器也;
战,危事也;
戎,国之大事也。
古人审谨而用之。
一举有功禁暴除乱,安民和众混一区宇一怒安天下之民。
用而无功,则海内虚耗人民流离大兵之后必至凶年,而民受其殃。
善人教民七年然后即戎,盖如是审也。
文、武当虐君之时,思欲有以天下之溺,而除天下之残。
然而知兵不可轻用也。
丁宁反覆,问于太公详悉细究,知其必然故方举兵除暴
孰谓《六韬而后人妄传乎?
仁义譬之五谷可以养生不可以伐病;
权谋譬之药石可以伐病而不可以养生
文、武之时,海内未宁知权谋之可以伐病也。
故以仁义为本,以权谋为末,而参用之。
天下已平,四方无事知权谋之不可以养生也,遂偃武修文归马华山之阳,放牛桃林之野干戈包以虎皮将帅使为诸侯,示天下不复用武,亦《六韬》之微意也。
自斯以降宋襄公弃权谋而行仁义,故卒败于泓,秦始皇正道而专诡谲,故二世而亡。
向使二君太公之书,仁义权谋兼而用之,则乌得为三王罪人乎。
张子房之用黄石,亦可谓造其阃域矣。
承学荒残,姑诵所闻,以塞明问,幸执事裁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