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私试策问 其二 课吏四善二十七最九等赏功十二转三阵三资 宋 · 史尧弼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二八、《莲峰集》卷四
西汉享国二百年,传十二帝,不世之主抑何多也!
英武高帝宽厚文帝才略武帝,愚皆不取之,独以宣帝为难能。
宣帝英武耶?
断断之技,恐高祖之不肯为也;
宣帝为有宽厚耶?
察察之政,恐文帝不忍为也;
宣帝为有才略耶?
拓地开疆,则武之所优为宣帝不可企而及。
由是观之,宣帝难能之事果何著见,而高帝文帝武帝焉得不取之耶?
甚矣,人之智愚贤不肖未可一律而论,不有区分旌别之,愚恐奋迅卓越之才不自表见怠惰阻郁不兴
奸贪放纵之士不自警戒侵渔掊尅益甚也,天下乌乎而免乱哉?
故宜统天下者有以处之耳,此所以考课之法不得不行于吏职赏勋之法不得不行于将帅者也。
推是说以槩之于宣帝难能之事,兹可见矣。
何则
自高平定之后一切草创倥偬不暇此马上之治,莫逃后世清议
是虽英武为莫可及,而英武特用之以取天下
传及文帝时方宴安仁政之施固不可缓
此以德化民,实为后世之美谈
是虽宽厚为莫可及,而宽厚特用之以结人心
至于帝则不然嫚书之辱,白登之围,忍之久矣
及当此时马足已践于河上,不示之以威,愚恐匈奴之变将可忧也。
武帝由是起而征之,雪汉之耻,倡汉之威,是武帝才略,亦虽莫可得而及,于征伐则有补,于考课赏勋无补也。
无补考课赏勋何以责治道而维持天下哉?
愚想宣帝之前吏职不称将帅不举,虽有考课之法而实不考课,虽有赏勋之法而实不赏勋可谓极矣。
宣帝之兴,孰不咨嗟而愤悼之?
于此二者,信有意也。
是故综核名实,则考课法行吏职
信赏必罚,则赏勋法行将帅矣。
考课既行于吏职,则吏职乌得而不自勉
吏职自勉也,用能政事文学法理之士,咸精其能者焉。
赏勋既行于将帅将帅焉得而不自勉
将帅自勉也,用能单于慕义稽首称藩者焉。
呜呼高帝英武文帝宽厚武帝才略,虽莫及矣,殊不知宣帝积弊之后,使考课赏勋法行,则难能之事亦安可得而及之哉?
读史至此,乃知考课赏勋之法,诚国家急务也。
承明策,以唐四善、二十四最、九等考课之法,而以升降才能
十二转、三阵三资赏勋之法,而上下其功劳,下询诸生,此愚之所以喜闻乐道之也,试效一班之见。
四善以明其人在己之所长二十七最以明其人在官之所能。
己未必皆所长,则或最为可取
在官未必皆所能,则或善为可取
最善兼得,则在九等上上
善最不闻,则在九等中下
或有一最三善或有一最二善以至爱憎任情处断乖理,背公向私职务废阙居官谄诈贪浊有状莫不皆以九等次第之。
四善德义有闻积而至于恪勤匪懈二十七最近侍积而至于镇防,大率以此不复槩陈其详。
考课升降才能有如此者,则当时吏职循良可见也,是以就其尤者而论之。
敢婴逆鳞不畏鼎镬,以谏诤为事,则有如魏郑公
详明治道深切时政,以敷奏为事,则有如陆宣公
众人之说,陈伐蔡之计,则裴度擅其能;
一时之变,成天下之务,则姚崇处其任。
以至徐有功决狱高季辅考校班班见于当时
以此而观,他可类推而例见也,岂不考课之法,升降才能至此乎?
且十二转以示其器秩之厚薄三阵区别,其立功之难,则谓之上阵,则品秩之必厚;
立功之易,则谓之下阵,则品秩之必薄。
其中阵亦例而推,其三资亦例而见。
见任前资常选上资文武散官卫官勋官五品以上中资五品以上子孙上柱国国子勋官六品以下下资
战功之多而取乎三阵,则还以十二等者为之资;
酬功之等而取乎三资,则还以十二转而为之品,莫不皆然不复槩陈其详。
赏勋而上下其功劳有如此者,则当时将帅奋发可见也,是以就其尤者而论之。
阖门称疾,畏远权逼,大而主不疑,则有如李药师
朝闻命,夕引道,无纤介自嫌,则有如郭子仪
长于策敌之功,精于制胜之术,则光弼为之最;
范阳之谋,致两京之复,则李泌为之先。
以至张巡之婴孤城李晟之抗群贼,班班见于当时
以此而观,他可类推而例见也。
岂不赏勋之法,上下功劳至此乎?
恭惟国家考功之法虽行矣,而吏职不至于澄清,此所以不免功过善恶资叙庞杂焉。
司勋之法虽行矣,而将帅不至于铨次,此所以不免勋劳剧易品级差叙焉。
吏职之未澄清将帅之未铨次,盖恐有害治道,是宜朝廷注意也。
必欲吏职澄清莫若法唐四善二十七最九等遗意可乎?
必欲将帅铨次莫若法唐十二转、三阵三资遗意可乎?
夫唐法之善,盖有得成周之遗。
何则
成周之制爵禄,以贤以庸而分之,驭之以八柄,辨之以八职
若夫考课六计,乃唐之四善二十七最九等之法也。
赏勋六功,乃唐之十二转、三阵三资之法也。
唐之于周,辽远二千馀年,法其遗意而成其治道如此
国家去唐之世不甚绵邈,法其遗意,孰不可哉?
苟其若然非惟吏职循良将帅奋发与唐无异,抑将远追成王逸驾,享其既醉凫鹥太平矣。
汉宣帝中兴之功,何以过耶?
孤陋浅见执事以为然否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