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均税 宋 · 史尧弼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二七、《莲峰集》卷四
课治王者盛时,则守株之诮不免啬夫之口;
课治霸者末世,则改弦之喻不夺于君子之志。
王者不足尚,而霸者之有可称,时适其变而法便于民故也。
请借齐、秦以为喻。
齐之小白管仲而从其言,秦之孝公商鞅而听其说。
是齐、秦之便利苟简,虽为好高慕古之士所黜;
其量时度宜,反为通达国体之人所取。
是其不贻于守株之诮,而有得改弦之喻也。
何则
五家为轨,五里为连,此轨里之法起于管仲也。
管仲有拂于先王,齐小白富强之急不得不然尔。
千而为阡,百而为陌,此阡陌之法起于商鞅也。
商鞅有拂于先王秦孝公兵食之急不得不然尔。
若使不然追踪王者之迹,图为治国之术,岂不亦疏且远哉?
大抵一时之治必循一时之法,必循一时之便。
不循其法,不足以为治;
不循其便,不足以为法
是以观历古赋税之得失,盖可见矣。
神禹治水分别九州,底乃财赋时则有五十之贡。
成汤嗣兴,受小共大共为下骏庞时则有七十之助。
成王定周,设为九赋以敛财贿时则百亩之彻。
三代便民之法,岂可企而及之哉?
春秋之世,鲁宣公之初税亩,则税赋不足
定公之作丘甲,则税赋不足
哀公之用田赋,则税赋不足
便时之法,果将若何足观也?
汉高祖式遏乱虐,除秦之暴,天下平定区别疆界时则十五而税一。
迨及文帝,治风灿然四海富庶时则三十而税一。
当此之时,税赋为有馀,循时之便,何足忧哉?
有若武帝专意征伐用度不足
口钱,榷盐铁,铸白金,造皮币纷纷然也,无益于事。
是虽仲舒名田之策,是虽师丹限田之策,皆欲均其赋税也,惜乎策之不用而止。
唐太宗济民水火,除隋之暴,身及太平法古遗意时则租庸之制。
施及代宗前法稍玩,有所更革时则有以定税之制。
当此之时,赋税为有馀,循时之便,又何足忧哉?
有若德宗,藩镇强盛用度不足
盐铁,兴钱币,行括苗,置和籴纷纷然也,无益于事。
是虽陆贽六币之策,是虽齐抗进六奸之策,皆欲均其税赋也,惜乎策之不用而止。
历观古者一得一失大率如此,厥今赋税何如哉?
不均之弊有二:有兼并之弊,有流徙之弊。
何谓兼并之弊?
富者地日以益而赋不加多,贫者地日以削而赋不加少。
奸民欲计免于赋役者,割数亩之地,加之数倍之赋,而收其少半之直。
于是其富者地连阡陌膏腴沃壤奄而有之,其贫者曾无尺地置锥托足
方且困于重役,迫于追呼,此所谓兼并之弊也。
何谓流徙之弊?
吴蜀有可耕之人而无可耕之地,荆襄有可耕之地而无可耕之人。
又其凶年饥岁,转相散徙丰足之邦。
于是所会之处如凫居雁集乌合蚁聚所居之里鸡犬相闻马牛相及
又且伐户破灶,析骸毁骨,此所谓流徙之弊也。
方今之计,必欲去此二弊,莫若土断之法。
何则
籍其地之广狭,计其人之众寡,限之以户数而授之以土地,使有力者势不至于陵僣,使不足者身不至于流荡
是法既行,户有定籍,田有定分无有兼并无有流徙然后从之为什一之税,则不均之弊又何患哉?
所以晋哀帝始行之,安帝终复之,亦能济其艰危,免其匮乏,而天下息肩之所,岂不嘉哉!
幸今主上屡降德音以此为念,庶几礼乐兴,狱讼息。
执事上体天子之意,以此下询,愚虽不敏,愿以土断为献,不识与其进否?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