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策问 宋 · 史尧弼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二七、《莲峰集》卷三
问:后夔师旷之于音而有惉懘非所以为善乐也;
王良造父之于马而有蹶骤,非所以为善御也。
成王周公之于政,而犹有疏阔,乌得为善治者哉?
孔子曰:「行夏之时」。
盖以建寅正奉天时,授民事,为最正者。
夫夏之时既已尽善,而商、周何乃建子建丑纷更之为四时之令,十二气之事,无乃舛逆不顺欤?
龙子曰:「治地善于助,莫不善于贡」。
勤劳天下,民之便不便利害纤悉之际,宜无不尽者,而贡犹有所不善者,何也?
助法已善矣,而周人必改为彻,岂亦好为更张不宁者欤?
周初五刑之属二千有五百,轻刑重刑相若文王以来未之有改也。
至穆王始作《吕刑》,其属三千,减大辟三百,宫刑二百,而增墨、劓为千,使轻刑多而重刑寡。
夫周之初,其刑皆重,而今轻,意者成王周公之仁,不及穆王欤?
三代之法可谓美矣,而时独夏为正,赋独商为善,刑独周穆王为轻,凡其法皆圣人作,而各有未尽,常求其说而不得,愿与诸君论之。
问:所贵乎圣者,贵其能知天命也。
当行耶,吾之道与之偕行
命当止耶,吾之道与之偕止。
盈虚消息,周旋曲折,圣贤之所昭彻独见乎此,其必无失也矣。
然而孔子执贽行于天下所见之君无虑数十,而尤眷眷于槔灵、鲁哀、齐景而不去甚者至于南子之污、公山佛肸之叛而犹往焉,何其求用之汲汲
战国之世,则又大异于春秋矣,而孟子持必不可合之说,以见不足有为之君。
齐之宣王既已不能孟子,而犹徘徊于昼,以待其召而复也。
蕞尔之滕,其在天下眇然甚微,而亦与之论王道惟恐不见用也。
无乃于道自轻而不自重欤?
岂知不可强与之欤?
不知不可冒进欤?
非所以为知天命者也。
圣贤之意将安在,愿与诸生辨之。
问:天生财而民用之,君理之,必使民裕于下,君足于上,上下兼得而不可以一缺,此古今不易之道也。
然夏、商、周之时两得之,汉、唐之时两失之,有不可不论者。
禹之治水,勤天下之力,冀、兖之作至十有三载乃同,而馀州犹不与焉。
汤之兴以七十里之国,而文王武王不过百里
当其初造之时,四方长日交于廷,征诛之师日出于外,汤又以馀力饷葛伯文王岁奉商之职贡
此时泽梁不禁关市不征赋敛薄而国不匮,民不困,未尝闻其理财,而沛然常有馀,卒以此成王业,此何为其然也?
至于汉、唐全盛天下,而又理财道日讲求无所不至
汉之榷酤盐铁白金皮币,唐之隐户田、间架之利、转漕之法,无所不用
桑羊孔仅赵过宇文融第五琦刘晏李巽之徒,鞭算心计无所不尽
然而君民皆耗虚,至以此生变,此又何为其然也?
岂天之生财饶于古而啬于后耶?
抑时有盈有虚,而术有善不善耶?
恭惟国家军国之费亦广矣,然比年以来力役之征以惠四方,又念蜀远民或有未裕,则万里遣使,求所以之者甚惠。
日者恩诏之下,所以搜求条目,罢而去之,以厚民者甚备普天之民孰不衔戴
蜀民呼舞为甚切,吾君吾相泽流天下为甚大矣
其所以足国裕民两得者,近所未有,此亦何道而然欤?
夫不汉、唐之失,无以知夏、商、周之得;
不观夏、商、周之得,无以见今日之美,愿详著之于篇。
问:异学之在天下君子必锄而去之者,以其有害于吾之道也。
孔子曰「恶莠,恐其乱苗」,「恶紫,恐其乱朱」。
所恶者,恶其似是而非耳。
夫异学者,必并缘圣人之说而有甚似于其间,墨氏兼爱而同是许行欲君民并耕而其说本神农孟子因而辟之,岂非以其近似为害也欤
宋元祐间伊川程氏进于朝,其学始盛于伊洛至今而遂广及于天下,其说一本于《中庸》、《大学》,举诚与恭以为谨独之要,务在默识力行而去人欲,而全天理,凡佛老杂说摈斥不道,而一以孔氏为宗。
天下之士见其本于孔氏也,是以波荡而从之,无疑其说之是与非同与异,甚似而难辨者,与墨氏、许行相远也。
而论者疾之,断然以为奸,何哉
庙堂之上又将行其说,而言事之臣皆谓异学而攻之,抑以其似是而非欤?
推原程氏之学所从与其所从失,于吾夫子之道是否同异如何,以明晓天下庶几少佐今日扶正道、去异学之治云。
问:今学者率喜措意性命之表,务为滉漾不可究知之说,以为圣贤极至
礼乐之文绸缪委曲灿然可以相接,则指以为粗云。
往往荡然放旷,而以区区之文为不足学,学其极至者斯已矣
吁,亦既甚病哉!
唐虞之盛而皆出于周旋揖逊其所变化天下之士,使之日就道德之质,各适于文武之用,刚柔缓急不失其中进退语默无愧死生祸福所不动者,意其当时必有大出礼乐之外
唐虞远矣,犹可想见者,惟其雍容风尚在耳
三代之法又养之大学,试之于射宫,其文为甚详。
士生其间出入和鸾玉佩之中,而燕处雅颂琴瑟之际。
衣服有常几杖有铭,视听言动莫不有节若此抑亦可以为粗欤?
洒扫庭内,槔武之所警,恂恂乡党孔子所居者,皆今之学者所尝忽也。
二圣人之所笃行者独何哉
然昔之论君子者,以为不必相与言也,以礼乐示之而已
礼乐之用又何以不言而相示欤?
夫成于乐,立于礼,所以为学终始者,其旨安在
愿闻其实
问:振天下怠惰废弛因循茍且之中,而与为刚健奋振卓然有立之治,此人君之最难能,古今之最难逢当世仁人君子豪杰有志之士所以咨嗟愤闷慕望不得见者也。
自非人君赫然有立于上,而天下之人杂然应之于下,有不能至者矣。
昔者周之治放于柔弱,宣王起而振之
汉之治放于因循宣帝振之
唐之治放于姑息宪宗振之
三代以来,迄于五季独能刚健振起者,惟此三君而已,是可谓难得也矣。
夫岂三君独能赫然自为之哉?
盖亦天下之人杂然应之,而后至于此也。
尝考之于其书,周家之臣,王命之肃,必与将之,邦国之否,必与明之,衮职之阙,必与补之何其忠也!
神爵甘露之间至于文学法理工匠技巧之事,皆极其能,何其精也!
元和之初荐士三十,以助成其治者,何其盛也!
天下之人自尽其力而为之欤?
三君有术于此以起之欤?
不可不究明所以然
恭惟主上当中兴平定之馀,虑天下之人久废无事英断独运动荡振刷,而大作起之,广开众正之门,杜绝群枉之路,宪度一新令一振,风声所暨,际天所覆,罔有内外莫不悚动鼓舞,以观千载希阔之举。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今欲使天下之人尽革去前日怠惰废弛因循茍且之风,群臣皆如周之忠,万事悉如汉之精,众才又如唐之盛,以大应今日惟新之治,将何道而可?
其并三君所以然者悉陈之,以佐今日之万一云。
问:三代以降天下之俗,何纷纭其亟变也!
一时之士必有一时之俗,一时之俗必有一时之弊,一时之弊必有一时之害。
未有有士而无俗,有俗而无弊,有弊而无害者,此何为其然也?
士患智不足以识变,而战国之士智而至于诈;
患勇不足以立事,而秦之士勇而趋于利;
患无宽柔和易之行,而西汉之士柔则失于偷;
无刚挺特之操,而东汉之士刚则陷于讦;
患无高远之志,晋之士高矣,而荡为虚浮
无文章之用,唐之士文矣,而流为华靡
三代而下者,其俗终不可革欤?
所以至此者,其故何也?
其始必有以作之,作之必有其端;
其终必有以成之,成之必有其渐。
以至于风成俗定而不可复改,此又不可不求其故,而论其所以然也。
其始不过出于士之所习尚,而其利害祸福及于天下而莫可解,其可不所以救之之道欤?
今欲使天下之士智而不至于诈,勇而不趋于利,柔不偷,刚不讦,高不荡于虚浮,文不流华靡,去数代之弊,以成一代之俗,其亦有道于此乎否也?
《易大传》:「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所趋甚异,而圣人以为同,何耶?
太公武王伐商,其功列于《诗》《书》;
伯夷不食周粟,而《传》称其仁。
是皆天下大老,尝经圣人去取者,而不同如此
出于圣人之后,而其趋异者将何以定其同与否耶?
张良佐汉有天下,终赤松
四皓遁秦,亦不仕于汉;
梅福上书论事一朝弃官以去
扬子云校书天禄严君平李仲元皆其友也,而终于隐;
严光光武世,亦可出矣,而老于钓;
荀爽申屠蟠徐孺子之于辟命,或就,或不就
诸葛孔明庞士元事蜀,而庞公采药鹿门不反
此时管宁不应朝命晋孙登宜阳山,但抚一弦琴不言
陶潜尝为县令矣,而赋《归去来》;
王通讲道河汾著书垂后,盖有志于世者,而称仲长子光天隐
众贤者之所以或出或处,或默或语,其意各安所出
君子之道其亦有合乎否耶?
所趋如此不齐,其心果同乎否耶?
问:甚哉,文章之变,其得丧关于天,而盛衰关于世也!
孔子曰:「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不得与于斯文也。
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文之用否,其大矣哉!
三代之盛,训诰誓命之文,风赋雅颂之作,道德仁义礼乐寓于其中圣贤心术天下理乱几微皆在,得非关于天者哉?
至其衰季孔子出焉,删定系述之文作,而其用被于千万世,何其甚盛也!
岂亦文、武有以作成之欤?
汉司马相如辈所作,而班固以为文章三代同风,其果信然耶?
之论,如贾谊司马迁扬雄不在其列,何也?
唐文太宗以来,犹未改六代浮靡之习。
大历贞元间韩愈李翱柳宗元出,而唐文始复古,亦可以庶几三代之文否也?
汉、唐之文,君亦有以作成之欤?
恭惟吾宋二百馀年,文物之盛跨绝百代,盖其始盛于庆历嘉祐治平而后一振于元祐,文采述作论议术学众多繁夥,又非汉、唐之所可几及矣。
然则祖宗所以作成之者,亦以何道哉?
得丧关天盛衰之关世,千百年之间,其盛不过汉与唐与吾宋三而已
但吾宋之文章其所从兴与其所从盛者何由
三代、与汉、与唐何辨?
作成之道何由
断而论焉,一王之法为百世之鉴可也
问:为天下既有已行之法,必务可见之效,而后天下可为也。
使其法令虽行而成效不见,民不被其实利,而国不蒙休美,则所为法令者,是徒为无益文具而已,其将何以天下之理哉?
国家军兴以来岁周一星有半,亦久矣,今始享一旦息肩之安,则夫所以讲求国本,设为已行之法而责其可见之效,使民厚其业而乐其者,在今日所不可缓也。
汉文高祖创业之后,专以农为务,其诏之为农而下者十常六七,亦以其不可焉耳
是以当时海内富足,兴于礼义,几致刑措,亦其效之可见者也。
主上比岁以来务农之诏旁午郡县不啻汉文之日矣,而犹以农不加劝,谷不加多,户口不加益,而仓廪日虚为叹,何哉
日者诏旨,欲责漕臣,使率属部令正经界均赋调,趣耕殖以为仰事俯育养生送死之计,夙夜之意至深切也。
然考之于田野之间,则今日之弊犹前日也。
经界之未正,赋调之未均,耕殖之未趣者,尚多有也。
呜呼,当循习之久,经界未易正也;
多寡不齐逃匿隐落之不一赋调未易均也;
荒芜之多而游手之众,耕殖未易趣也。
然则何术以正之、均之、趣之,使效可见而法不为虚行,使民实利而国蒙休美哉
方求其术而不得诸生条陈之。
问:三《易》之书名之所命必有其义,书之所作必因乎人,卦之所次,数之所占,孰同而孰异?
取而为卜筮者,孰当而孰否?
推明之。
甚矣,道之难明也。
道者多而知道者少,语道者众而味道者希。
弊盖起于世之儒者措意太过立言太高,而不能知道之深,味道之切,是以道日远人,而人亦以道为清虚无用之物,举而措之庄、老之间,是不知道可以一言而尽。
孔子曰:「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不得与于斯文也。
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言道也,非言文也。
语道至是,则道之兴亡,非天而何
天下幸遇圣人百度修明庶政和穆则是道也,应入于刑名度数之间,而为礼乐刑政之化。
天下不幸而逢暗世则是道也,亦将自晦无用之地。
历古而来,圣圣相承,虽所尚之不同所为之各异,而区区所传,亘千古,历万变,亦无非是道而已矣。
董仲舒曰:「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三圣相承而守一道,故《系辞》亦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
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故古之圣人所以体道之妙,用道之实,其示天下也,虽有可见之迹,而实运于不可见之心;
虽有可知之事,而实藏于不可知之用。
其举而为事业,则可知可见者,常载于《诗》、《书》;
其化而裁,通而变,不可见而不可知者,独传于三《易》。
则《易》之书,实天之所畀,道之所在岂可轻议之耶?
伏羲之作造于太古之初,其圣神之妙,仰观俯察可以画卦矣,然而未敢自为也。
龙负图而出于河,龟负书而出于洛,乃始八卦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文王明夷之时,羑里之难,险阻艰难备尝之矣,重爻之意,亦未敢自擅也。
凤凰之至,乃始六十四卦而重之。
仲尼值晚周之衰,负天纵之将圣,以好学不倦,亦可奋然兴《易》道矣,然亦未敢自专也。
亦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逮夫五十学《易》,且韦编三绝岂非是书也天之所畀,道之所在,而圣人不敢以轻议者耶?
向使凤鸟不至,而河不出图,是数圣人者,亦泯然而已矣。
奈何圣人虑患之心,思天下后世之切,至以谓吾而不言,千百载之后,吾之所为妙用者蔑而不传,则道亦从而丧矣。
是以伏羲神农黄帝则有三《坟》焉,夏、商、周则有三《易》焉。
三《坟》亦三《易》也,三《易》亦三《坟》也,其妙道一也。
是皆圣人不可易、不可知之事存乎其间
盖是书也,亦幸而出于三皇之时,而显于三代之际;
不幸而罹春秋,更战国遭秦历汉,泯没于千百载之后,遂使腐儒曲学得以肆其臆说,妄议上古,遂以为无用之具。
虽或取信一时,然亦不过目之为卜筮之书。
大抵说不过有四以为春秋之时,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楚子指以视子革,以能读古书
春秋至今几千百年矣,时之久远,此其所以致疑者一也。
历古而来典籍之阨,不可胜数矣。
风雨沾霈水火之沈烬亦屡矣。
西汉之兴,虽间出屋壁之藏,未必能无遗散者。
故汉下求书之诏,是书亦不显于是时。
艺文志》所录古书为详,而是书亦不载于当世,此其所以致疑者二也。
周易》实出于近古,遭秦焚书,又以卜筮独得废罢
然而载鬼一车」,「需于血,出自穴」,与夫《系辞所谓子曰之辞,后世之议者未免致疑其间,况是书《姓纪》、《皇策》、《政典》之篇,文辞质略义旨深厚不可以言语造者,又焉能晓其义耶?
其所以致疑者三也。
羲和湎淫夏后征之,其出征之辞引《政典》曰:「先时者杀,不及时者杀」。
后世不以为夏后氏为政之典,虽孔安国亦莫不以为然
今此书《政典》之篇,颇与《书》合,则其辞之可具载于《诗》、《书》,隐而难知,略而不详,又不过如此,此其所以致疑者四也。
呜呼,历是四疑,而遂使三皇与夫文王孔子尽心者流非特郁郁不伸,又入于卜筮之学。
岂知治天下之妙用实在于此,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天之所畀,道之所在者欤?
噫,所不可知之事阙之可也所不能之事置之可也
不能然,而簧鼓邪说妄指圣人之书以为伪妄,吁可痛也!
幸承明问之,及欲论是书之义,则非止十稔之穷思,数万之累辞,盖圣人神道妙用寓于其间,而实非区区场屋之文敢议也。
若夫止于名之所命,书之所作,卦之所次,数之所占,与夫取而为卜筮,下及诸儒之论,秘府之藏,则亦不敢不论,以攻邪说
恭惟神宗皇帝道德格天下,以淳厚斯民天人妙趣性命至理蔼然见于当时
故天不爱道,《河图》、《洛书复降是道以助至化
元丰之七年西京部使者巡按部属,历唐州比阳,是书复出于野民之家。
天之未丧斯文岂特斯民之幸,而亦吾道之幸也。
孔安国叙《书》,以为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天道也。
今考《坟》之所以有三,曰山坟,言君臣民物阴阳兵象,谓之《连山》;
气坟,言归生动长育止杀,谓之《归藏》;
形坟,言天地日月山川云气,谓之《坤乾》。
盖《坟》虽兆于三皇,而其道实显于夏、商、周之际。
仲尼常曰:之杞而得夏时,之宋而得坤乾
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此其命名之义作书之人,有如此者
连山》之书以艮为首,《归藏》之书以坤为首,《坤乾》以乾为首
三《易》之书卦之易次,名之不同,而其经卦皆八,其重爻皆六十有四
及夫揲蓍布数,取以为占验,则阴阳老少之文,大抵不离乎七八九六而已
盖七八者,少阴少阳之数;
而九六者,老阴老阳之数。
天地所为时运之所会,虽圣人岂得与夺其间耶?
其次卦之序,占数之际,虽稍有不同大抵如执会要,以观方来终于殊途同归耳。
此其卦之所次、数之所占,其同异有如此者
然而周礼》独载是书于太卜筮人之官,而纯取以为卜筮,遂使圣人神道以为后世淫巫瞽史卜肆占市之设。
先儒或以《周礼》为战国之说,不足怪者。
左氏好巫,其所占筮最为详悉
以《周易》为占者十有六,以《连山》、《归藏》为占者一。
南蒯之筮,《周易》之筮者也,遇《坤》之《比》,其繇曰:「黄裳元吉」。
穆姜之筮于东宫,此《连山》、《归藏》之筮也,遇《艮》之八,其繇曰:「元亨利贞」。
南蒯穆姜之筮皆吉兆然而以为不祥之事。
惟此二兆颇为近正,其馀又怪诞不经则是书谓之卜筮则可,谓之纯为卜筮不可,此其所以为卜筮如此
然是书之不幸汩没于世,而杜子春郑康成先儒之美者,而无一言以及之,又从而为之说曰:「此阴阳之说也」。
杜预孔安国辈粗能得之而亦纷纷藉藉,终以不振。
至于隋唐之盛,括囊典籍文物灿然,而秘府所藏,尚不过连山》、《归藏二十三卷,而《坤乾》之书,亦未见其间,此其诸儒之论,秘府之藏,不过如是而已,此三《易》之始末也。
抑尝论之,书之泯没于世,非大圣大贤则不振起之也。
有若荀子》,有若鹖冠子》,有若仪礼》,有若墨子》,非韩愈振起之,则与异端邪说并弃于世矣。
有若列子》,有若文子》,有若鬼谷子》,有若亢仓子》,非柳宗元力辨之,则其遗编馀论,亦与草木煨烬矣。
是数子者尚不过五霸大略,或崇虚无之空言,或为刑名之学,或出于战国纵横之流,而二贤尚能扶持,使炳耀传诵于人之耳目三《易》之书,天之所存,道之所在圣人妙用其间,此正诸生喜与执事者论之。
问:东京何休道术深明,有闻于世,其解诂公羊》之传也,以《春秋》之论駮汉家之政,凡六百馀条
其说虽不传,然意其为人,必非茍然者。
其后服虔又以《左氏》之说正何休之駮,凡六十馀条,则何、服之学,其可谓通经术而晓世务者矣。
诸君为何休,其能駮汉者何事
使诸君服虔,则其駮何休者何说?
六经备于孔子,隐于战国,火于秦。
汉兴,稍复出矣。
西京朋党乱,东京图纬惑,圣人之意,其存者鲜。
夫《诗》、《书》、《礼》、《乐》,非明问所及也,请独以《春秋》言之。
春秋》之为经一,而为传者有三。
汉武帝表章六经,《公羊传盛行于时,《谷梁》之学出于宣帝,《左氏》之学起于哀、平
言《公羊》者,有严、颜眭孟之徒,而胡生为之祖;
言《谷梁》者有伊、胡、申章之徒,而鲁荣广为之宗;
言《左氏》者有陈钦贾护之徒,而刘歆为之倡。
刘歆欲立左氏》矣,而大司空师丹以为非毁先帝
严彭祖奏议殿中矣,而太傅萧望之折之以《谷梁》之言。
世次则有孔子子夏传授之殊,言远近则有齐学、鲁学之异。
大抵经有数家,家有数说,分文析字烦言碎辞,信异说而背传记是末师而非往古古人所谓同门,妒道真,而无徙善服义之心者是也
光武中兴,承新室诡政之弊,而白水卯金之语,执以为受命之符。
风一扇,天下靡然从之,于是圣人之经与邪说并行矣。
郅恽之论,谓汉历久长,孔为之训,而贾逵之攻二传,则谓刘氏为尧后,惟《左氏独有明文
然则春秋》之旨,其说杂乎谶纬者类皆如此,是可叹也。
愚尝论之,西汉之士乱于朋党,故朝廷之上无豪杰之士,而新室之变遂以兴;
东汉之士惑于邪说,故圣人之教日以沦亡,而西域之书于焉得入。
理势自然无足怪者。
西汉春秋》之士,如公孙弘董仲舒翟方进可谓大儒矣。
公孙挟诈多私中伤贤士,迁董仲舒,杀主父偃,皆出阴谋,则《春秋善善恶恶之理,宏盖不知也。
方进求人微指以固其位,善淳于长以持其宠,此正犯春秋外交之讥。
江都董生慨然力学有意三代之际矣,然犹不能卓立杰出,而《玉杯》、《繁露》、《竹林》之书,阴阳闭纵灾异之学,皆守《公羊》之家法宜乎后世之所深惜者也。
东京郑康成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号为仲尼之门未能远过,而贾景伯父子盖杜征南所谓先儒之美也。
二人之学,皆以图谶从事,则其他可以想见矣。
景伯常入讲南宫,黜二《传》以扶丘明,彊执诬罔之辞以符异端之说,使丘明有灵,其将喜之乎?
何休尝以私意著《三传优劣论》,而康成为之「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休见而叹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
何休之与康成,要皆图纬之学也。
左右剑佩彼此相笑,岂容一胜一负者乎?
陈元有言,诸儒之驳议皆「断截小文媟渎微辞,以年数小差,掇为巨谬,遗脱微细,指为大尤」。
所谓小辩破言小言破道,此两汉风俗也。
明问所谓何休汉事六百馀条服虔何休之所驳六十馀事,亦不复置言可也
难以执事之听矣。
审是去非学者之职也,试以其学乎《春秋》者妄为执事言之。
汉自高祖以来,治杂霸道,而叔孙通绵蕝之礼已为一代伟观,则其君臣政事得罪于《春秋》者如何也?
春秋》「公及戎盟于唐」已重讥矣,而奉春君至于匈奴结和亲约;
《春秋》初税亩已深贬矣,而武帝至于算及舟车
柏梁台筑台于秦之罪也;
射蛟江中矢鱼于棠之诛也;
郡国建庙,立武宫炀宫之黜也。
何休之驳不知为何语,而愚之所驳与休异者,愚不学图谶也。
公羊》之书喜怪僻而何休学又复甚焉。
以《春秋》托受命于鲁,托隐公受命之王,是则君臣之分;
以绝文姜不为不孝,拒蒯聩不为不顺是则无父母之恩;
以纪季之权绝先祖之祀,是则兄弟之义。
以至三统之论,灾异之应,皆为违经背道,而血书端门之语,尤为名教罪人,此何休之失也。
服虔之驳不知为何语,而愚之所驳与虔异者,愚不党同门也。
呜呼,何、服之学,愚虽未尝见而以为不足言者,以其人观之也。
何、服之学,愚以为不足言而终有言者,以《春秋》论之也。
春秋》之学于今盛行,《左氏》以杜征南,《谷梁》以范武子而《公羊》则以休也。
纵观三家之书,考其行事,而休实非二子徒也。
征南奇谋伟论振耀一世,而江南之役遂收破竹之功,谓其不深得《左氏》可乎?
范氏之不私所学,考圣经而质众传,斥何晏王弼之论,破晋朝浮靡之风,此其存心以公之效也。
执事所谓通经术而晓世务,愚意以为二子之学,而后可以当焉。
若夫讲论当世之务,质以《春秋》之说,则常日愿效二子为人,固不敢容易谈也。
问:朝廷之所尚,天下之所趋也。
所尚者正,天下悉趋于正;
所尚者不正天下悉趋于不正
枢机之所发,本原所自不可不谨也。
三代之季,六经之书既作,而专门之学未闻于天下也。
庄老之学虽出,而浮虚之学未闻于世也。
西汉宣帝与诸儒讲六经石渠东汉显宗亦与诸儒讲六经桥门自是朝廷所用之公卿大夫,皆专门之士也。
如是天下安得不趋专门之学?
西晋之君以山涛王衍为政东晋之君以庾亮殷浩为政自是朝廷所用之公卿大夫,皆浮虚之士也。
如是天下安得不趋浮虚之学?
二学之行于天下岂非汉、晋之君所尚有以驱之耶?
圣贤之君如日月也,而二代之君放为淫僻,堕为此学,其失安在
吾宋之盛,朝廷之上未尝尚此,而专门浮虚之学遍天下何哉
所以然者,岂无所自耶?
主上神明照见新弊,申敕天下学校专门之学,使科举取士专以经术渊源之文,其涉虚无异端者皆勿取,所以幸惠天下之士者大矣
汉、晋之君,方且为此学,真今日罪人也哉
专门学行,则议论将入于不通
浮虚学行,则人才必至无用
则去之不可以不尽,而除之不可以不速也矣。
汉、晋尚此而其学亦行,幸考其所以然而求其所自,并与汉、晋之所以失者而陈之,将告于上,尽去而速除之,以正天下学术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