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存心斋记绍兴十七年四月1147年4月 宋 · 范浚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八○、《范香溪文集》卷六
寿昌邵恂子信,与舅家有世睦焉,因舅氏见予香溪留学于予居。
趋向甚端,其植志甚笃。
一日,告予以将归,且言家之屋南有斋焉,名曰「存心」。
觐省之馀,当复习业其处,敢问何修而可以存心乎?
予应之曰:善哉问也!
昔者存心之说甚备,予尝索其指归,而知学之方,试因子妄言之。
夫君子之学本诸心,心不在焉,则视简不见,听讽不闻,此其于口耳之学,犹莫之入也,况穷理致知乎?
是以学者必先存心,心存则本立本立而后可以言学。
学者,觉也。
觉由乎心,心且不存,何觉之有?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是心不存,殆将晦昧僻违触情从欲不能自别于物,尚安所觉哉?
此君所以汲汲存心也。
然而人之念虑横生扰扰万绪羡慕耽嗜厌恶憎嫉得丧欣戚觖望狠忿,怵迫忧惧,与凡私意妄识,交午丛集纷纭于中,汩乱变迁无或宁止,虽魂交梦境亦且颠冥迷愦,悠扬流遁
彼其方寸荡摇,如疾风振海,涛浪汹涌求一息之安且不可得,则存其心者,不亦难乎?
然心虽未尝不动也,而有所谓至静,彼纷纭于中者,浮念耳,邪思耳,物交而引之耳,虽百虑烦扰,而所谓静者固自若也。
君子论心,必曰存亡云者,心非诚亡也,以操舍言之耳。
人能知所以操之,则心存矣,心存则不物于物,不物于物,所以异乎物也。
孟子曰:「养心善于寡欲,其为人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
养以寡欲,使不诱于外,此存心权舆也。
至若藏心于渊,则必有事焉而勿正,用能于勿忘、勿助长之间,默识所谓静者,此存心之奥也。
然则存心可以已乎
曰未也。
凡学始于存心,中于尽心终于尽性
惟心之尽,是无心也。
非无心也,无私心也,是道心也。
道心惟微,于是而精一之,斯可以尽性矣。
方其存心也,犹有存之者焉,非所尽心,心未尽焉,非所无心
未能尽心,乌能尽性
未尽焉,乌知所谓性?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盖心既尽,而空洞清明然后知性为性,皆天理也。
然则存心者,所以天理,求尽其心而已
颜子拳拳服膺存心之学也。
其心三月不违仁,颜子之心之存也。
至于屡空,则尝尽其心矣,然特屡至于空,而未能常空,为其不违仁之心犹存焉耳
不违仁善矣,乃为空之累,此「毛犹有伦」之谓也。
扬雄曰:「人心其神矣乎,操则存,舍则亡,能常操而存者,其惟圣人乎」!
徒知存心不知心存而未尽不足以尽性故以常操而存为圣人事。
圣人者,寂然不动,纵心不踰矩,尚何有操存哉?
予故曰,凡学始于存心,中于尽心终于尽性
此非予之说也,孟轲之旨也。
吾子有志存心,是学之始,而方求所以存之之道,是存心之始,子其慎所存乎。
传曰:「差若毫釐,缪以千里」。
事物莫不然,而心为甚,子其可不慎哉!
恂闻予言,作而曰:「敢请志是说而习之」。
因为记,俾以归,劝之学也。
绍兴十七年四月晦日,香溪范浚记。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