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应诏十事绍兴二年五月 宋 · 胡寅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六七、《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三一
臣昨于闰八月一日诏书,以敌人侵凌备禦不给,遂有移跸之意,左顾荆鄂,右趋吴会安危利害下问群臣。
臣时骇然不意清问及此何者
陛下钱塘来幸江宁也,诏曰「以援中原矣」。
及至江宁,以旧都之名符启建之议,改为建康也,有诏曰「天人允属,兴邦正谶于宏规」矣。
继而深惩维扬之祸,立遣奉隆祐太后,以六宫百司不预军旅者之南昌,有诏曰「朕与二三大臣帷幄宿将坚守不动,誓言以死答群生」矣。
前后三诏不出半年之间,而立措辞不同如此
所以畏惧疑惑,卒无以上对,退而伏念至于旬时
陛下安危利害询于在庭,苟或虑之不精,计之不审,以害为利,以危为安,则其负诬神明迷误社稷,罪在不赦。
辄倾愚见不避诛死泛论建炎谋国之失而陈拨乱反正之计。
时事迫切,仰德意宽大,冀功效之可图,忘触犯之难恕。
陛下留神省察幸甚
臣闻孔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臣今所陈,不免追咎往者,盖谓建炎以来举措大失人心之事,今欲复收人心而图存,则既往之失不可不知,不可不改也。
一昨陛下渊圣皇帝之命,出使河北二帝既迁,则合纠率师徒北向迎请
而遽膺翊戴,亟居尊位,遥上徽号建立太子不复归觐宫阙巡省陵寝
斩戮直臣,以杜众口;
南巡淮海偷安岁月
虏人深入陕右,远破京西,谩不治兵略无捍禦
盗贼并作一切招抚无辜之民,肝脑涂地
怨气上触,日昏无光,飞蝗蔽天,动以旬月
方且制造文物糜费不赀,猥于城中讲行郊报,朝廷之上自谓中兴
虏骑乘虚直捣行在匹马南渡狼狈不堪淮甸之閒,又复流血
逮及反正宝位移跸建康不为久图,百度颓弛
淮南宣抚,卒不遣行自画大江,轻失形势
一向畏缩,惟务远逃。
军民怨言如出一口
存亡之决,在于目前
凡此节次十数条,皆所谓举措失人心者也。
自古兴亡不足道,且以中兴而能存者道之。
少康周宣王、燕昭、越句践光武、唐肃宗,皆中兴贤君莫不任贤使能,修政事,治军旅,而其奋发刻厉,期必有成者,则又本于忿耻恨忮之意,不能报怨,终不肯已,所以光复旧物,各称中兴
未有承衰之后,继断决之馀,切切固陋以为荣,施施苟且以为安,而能长久无祸也。
臣尝计天下事,今可谓多矣,请得举而论其要,尤在于修政事、备边陲、治军旅、用人才、除盗贼信赏罚、理财用、核名实、屏佞谀、去奸慝十事而已
政事未修也,何以富国强兵
边陲未备也,不闻长虑却顾
军旅罢软不胜其任,论人才则混殽未得其真。
盗贼跨州连县,而莫敢谁何
赏罚昧于功罪,而士气先阻。
大农当务足食,而军无见粮
名实责成效,而类多苟且
左右使令,岂无佞谀
百官有司,尚有奸慝
天下之事,所当留意不可忽者,今皆悖理伤道如此,而谓无以天谴,其可得乎?
皇天谴怒于上矣,固当深思极虑而应之以实。
十事未当和气未洽,深自贬损,以省厥咎,至德也;
承祖以致中兴至孝也。
此之不图,而姑务俭素小节肆宥赦之小惠,此岂承天之道也哉
故曰陛下未得其道故也。
陛下承天意以求治,当先自此十事始。
十事既得,其当自反,而昭德塞违,以明示四方,使中外咸知陛下求端于天之意如此其切,不徒虚文,则民悦于下矣。
民悦于下,天悦于上,变祸为福,又何难哉?
臣窃以当今之势揆之,将欲更此十事,宜无甚难,然恐陛下未得其要耳,故臣愿言之。
所谓修政事者何也?
谨按春秋》,鲁成元年王师败绩茅戎先儒未有说也。
臣谓王国之大,宜无不服,而茅戎小族,至敢逆命王师伤败,故圣人疾而哀之,以见四夷盛而周道衰,至此极也。
政事之大,有甚四夷强盛兵革不振者乎?
鲁僖二十八年公子戍卫,不卒戍,刺之。
说者以谓卫方有难,同姓侯义救恤,鲁为卫戍,深得救灾之礼。
而公子买以君命出戍,乃敢违命而不卒事,使鲁有阙,若以法论之,则是乏军兴矣,岂不可罪?
政事之大,有甚爵禄与人,而人莫敢用命者乎?
外夷入寇长驱郊甸,七八年矣,两宫远狩九庙为墟,天子蒙尘,越在草莽
戎狄以为未足也,正欲饮马长江投鞭中流,以快其志。
中国惴惴奔命不暇,将何以逞?
中兴之治果安在乎?
修政事之大有急于此乎?
故曰四夷强盛兵革不振也。
古之明王操纵之术,役使群动,凡狙诈勍敌,皆为我用,其孰敢不力?
不如意科罚随之矣。
朝廷欲济一事唯恐人之不吾从也,好爵以糜之,甘言以诱之,拜一大将如呼小儿刻印封侯亟于反掌
初无杰士来应时须,而办吾事者不过迎合所求,以取名位,既得之,则固以望望然有满志矣,尚肯自效邪?
及责其成功,则曰非我也,势使然也,岂理也哉
无他纲纪败坏不振也。
犹可忍也,中兴之治果安在乎?
修政事之大有急于此乎?
故曰爵禄使人而人不从命也。
抑又有甚焉者。
臣闻《春秋》以王命为贵,以所出者重也。
涣号一出四方万里风行草偃之速,其可朝令夕改,无一定之计乎?
朝廷出令则如反汗,夫汗岂可反耶?
昨日所行,今日已变,今日之论,明日复改。
百执事相顾睥睨无所适从以致败事者,职此之由也。
今年以来大政几变矣。
内则修政之司,外则开都督之府,今日讲议明日召还,庙谋成算其果安在
今既欲举大事,盍先计策安出,设以为疑则议之于早,虑之于初,成算已定而后施行
不然既而悔之,亦无及矣,盍早图之?
此尤修政事之大者也。
所谓备边陲者,何也?
传曰:天子有道,守在四夷,国无小大疆埸之事不可忽也。
人之有墙以蔽恶也,墙之隙坏,谁之咎也?
卫而恶之,其又甚焉。
勇夫重闭,况国乎!
若敖鼢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其初土不过同,终大通上国,慎其四境故也。
谨按春秋》书梁亡者,其说曰:梁自亡也。
梁伯亟城而弗处,民罢而弗堪,寇至则去之,民惧而溃,遂并于秦。
圣人伤之,盖哀梁伯不虞,而深讥边鄙之无备也。
又按《春秋》,楚公子婴齐帅师伐庚申溃,楚人入郓
盖楚初无必取之意,而不为备,以自取败,故楚人得而入之,而国遂以亡。
此亦不备不虞之罪也。
故君子曰:「恃陋而不备,罪之大者也。
预备不虞,善之大者也」。
恃其陋而不为备,故浃辰之间,楚克其三都岂不哀哉
虽然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前车之覆,后车之戒
靖康以还,数经大故边陲之事尚复何言,而南渡之后未有远略以为后图者,甚可怪也。
长江千里襟带形胜风波渺茫自古至险用武之国可不先议藩篱以固吾圉?
楚子舟师以伐吴,不为军政无功而还左氏讥之。
今天下荡荡数千里,而敌人欲至即至,若入无人之地,此何理也?
齐侯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南海,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楚国区区,犹各守疆埸,今外敌之来,恬置而不问,可乎?
国步日蹙,譬人之身,瘠则甚矣,而血气未动。
少康有田一成,有一旅,而复兴有夏
越王栖于会稽,亦能以其国霸,何者
上策自治之道,宜其能复兴也。
夫岂无备而能复兴乎?
江左虽微,尚跨有江淮之地。
自古未有欲守长江不保淮甸
淮甸者国之唇,江南者国之齿,唇亡齿寒,其理明甚
金人三年矣,边备宜日有可恃,乃反不如前日
淮甸数十州,地方二千里,孙权以来以为障塞者,今不过置二三镇抚使以处盗贼
一旦有急,安知不并助桀,为彼先驱形势藩篱何所赖焉?
寿春、淮甸尤为江左形势要害之地。
李煜叛命,以周世宗英主,犹屡困坚城之下,旷日持久,仁瞻病笃,仅能克之;
寿春既破,而江左摇矣。
以是淮南江左根本明甚
而况淮甸离散之民,苟不经略其地,劳来安集,则堕军实而长寇雠祸至无日矣。
叔弓围费弗克,平子怒而执费人以为囚浮,冶区夫曰:「非也,若见费人寒者衣之,饥者食之,为之令主,而供其乏困,费来如归,南氏亡矣。
若惮之以威,惧之以怒,民疾而叛,为之聚也。
诸侯皆然,费人无归不亲南氏,将焉入矣」?
子从之,费人叛南氏
鲁史记之,言犹在耳况今天下之势而可忽耶?
伏惟陛下春秋梁亡之戒,悲入郓之事,谨严边备坚守淮甸,扼其要害,绝其窥觊
然后一意从事攻治磨厉以须,用图兴复,如行快马平地,宜无难者。
若牵于将帅之论,惑于矛盾之说,退避藏匿狼狈不振,则陛下虽有求治之志,亦无益矣。
所谓修边陲以承天意者此也。
所谓治军旅者何也?
臣闻治国之道莫先乎兵。
所以霸,师武臣力也。
故臣今日之事,无先治军旅者。
军旅事大要有三:一曰选将,二曰蒐练,三曰教阅
何谓选将?
先志有之:「安边立功名在于良将不可不择」。
又曰:「将不知兵,以其卒与敌也。
不择将,以其国予敌也」。
谨按春秋》书宋华元帅师及郑公子归生帅师战于大棘,宋师败绩,获宋华元
或者曰:宋不能择将,举三军付之不知兵之人,故临战而屡败,且以为其败诚宜,而无哀悯不忍之意。
获宋华元者,言见获之易,且言其当然也。
将者国之存亡所系。
汉高祖之才,不过能将十万,而高祖亦自知其不如韩信,故举大将一朝而拜之,诸将不以为嫌,大臣不以为过者,足以胜其任也。
今王室危甚,繄诸将是赖当得知兵慷慨之士,付之重权,庶能翼戴天子,而加之以恭。
今也至有不知兵法不习战斗,内不能士卒同甘苦得群之死志,外不能詟服夷盗而书尺寸之功平居恣睢以邀其上,一旦有急,首先奔溃岂不痛哉!
此臣所以愿选将也。
何谓蒐练?
古者良将军政日夜整齐振饰之,如农夫之务去草焉,凡老弱游惰一切去之,故皆健而能战。
谨按春秋》书「大蒐」者四,虽各有讥刺,其不同,然亦善其能留意军政,故详书之。
抑以见不教民战而弃之者,甚可惜也。
鲁庄公八年春,师次于郎,以俟陈人、蔡人,是鲁已出师矣,而继以甲午治军
意者,虽平时不闲军政,至是师出而后蒐简,亦犹愈于终不治兵者矣,故谨书其日以详备其事。
而又书「,师还」,以善之,以见是师之出,已成军旅,及其还也宜无丧亡之忧,全师而归,为可嘉也。
祖宗豢养将士藩屏王室,亦无废坠之为,岂如弁髦而因以敝之。
朝廷微弱,唯恃军旅国内空虚养兵岂得已也?
偷惰冗食,十常三四,为将帅者以动摇军情为畏,唯务姑息无乃求去忧而滋长乎?
比年以来,殊未闻军旅众能立效报上者,无他,可用之兵无几,而疲软者又不足以当敌人之锋,故常败事
为今之计,宜无恤纷纷之论,而唯实效是图。
不可用者悉蒐去之,猝有抢攘之变,驱以赴敌何患不能致死也。
此臣所以愿蒐练也。
何谓教阅
臣闻养兵以待一时之用,则当素有以作其敢为之气,教之阅之,以习熟见闻,使其閒居无事军中投石超距之戏,则缓急可用也。
自克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卒败晋师于邲。
今议者不然,每论此则以烦扰为畏。
呜呼
贾而欲赢而恶嚣乎?
谨按春秋》,八月壬午大阅
阅者,阅习军马,教战阵之事也。
去古既远,司马九伐之法、四时振旅之事,已不复见。
小国耳,犹能大阅未必有意复古,亦能不军旅之事矣,故特书时月与日而善之。
其他蒐狩未有日者也。
养兵,独不闻暇时教阅为事者,诸将守文不过春秋二阅而已
进退坐作旌旗铠仗之事,恬不习熟,此犹足恃以为固耶?
贵游近戚大臣权要拘占役使,动以百数
军政一坏,缓急之际,何可复理?
战而不捷,彼之肉其足食乎?
此臣所以教阅也。
三事军旅急务,臣故曰论军旅疲软不胜任者,此也。
伏惟陛下华元之奔覆,念蒐狩唯谨,知治兵之无忽,思大阅之当法。
每选将则当如汉高祖之用韩信,彼几败乃翁事之腐儒不知兵之武夫不能得士卒之欢心者,皆勿用
每蒐练则愿以魏公子无忌救赵为法,彼老而不可用、少而未可用、鳏寡孤独废疾无所养者,省去之。
教阅则当以王剪治兵孙武试兵为法,彼失伍离次败群申令不肯从者必罚无赦
三者既备,则军政已立。
若夫转饷馈粮簿书钱谷之责,则有司存,可次第而举。
所谓治军旅以承天意者,此也。
恭惟陛下神武天锡圣学日跻,有拨乱之略,有驾驭之才,有恭俭克己之诚,有仁民爱物夙兴夜寐力图兴复,真有意于为治矣。
星变后,敷求谠论至诚恳恻,上格穹昊
以臣不肖,谬罄所闻,仰奉天听,故详及外政十事,而又终之内政二言
呜呼
吉凶由人岂有常象,在人君应之何如
臣窃谓应天以实之事,不过如此矣。
伏惟陛下俯听刍荛之议,深惟格王正厥事之理,以幸天下
臣将见迎两宫回銮,奉六龙息驾九庙乂安百姓休息四夷稽首诸番听命效验可必
若夫桑生于朝,雉登鼎耳,变灾为福,天其或者,安知不在此时
陛下留神天下幸甚幸甚
若夫文词鄙陋言议浅劣,则又非陛下所以直言之意,是以辄肆狂直,少效区区爱君忧国之诚,而不敢自疑。
干冒明威,伏须罪诛,臣无任云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