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初见罗豫章先生1116年 宋 · 李侗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五 创作地点:福建省南平市
侗闻之,天下三本焉,父生之,师教之,君治之,阙其一则不立
古之圣贤莫不有师,其肄业之勤惰,涉道浅深,求益之先后若存若亡,其详不可得而考。
洙泗之间,七十二弟子之徒,议论问答具在方册,有足稽焉,是得夫子益明也。
孟氏之后,道失所传,支分派别自立门户天下真儒不复见于世。
聚徒成群所以传授者,句读文义而已耳,谓之熄焉可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术贱,其能小,犹且莫不有师。
儒者之道,可以一身可以天下可以配神明而参变化一失其传而无所师,可不为之大哀邪!
恭惟先生乡丈服膺龟山讲席有年矣,况尝及伊川先生之门,得不传之道于千五百岁之后
性明而修,行完而洁,扩之以广大,体之以仁恕精深微妙,各极其至,汉唐诸儒无近似者。
至于不言饮人以和,与人并立使人化,如春风发物,盖亦莫知其所以然也。
凡读圣贤之书粗有识见者,孰不愿受经门下,以质所疑,至于异论之人,固当置而勿论也。
侗之愚鄙,欲操韨彗以供埽除,几年于兹矣,徒以习举子业不得服役门下先生不谓其可弃也。
且侗之不肖今日拳拳欲求教于先生者,以谓所求有大于利禄也。
抑侗闻之,道之可以治心,犹食之充饥、衣之禦寒也。
身有迫于饥寒患者遑遑焉为衣食之谋造次颠沛未始忘也;
至于心之不治,有没世不知虑者,岂爱心不若口体哉?
弗思甚矣!
然饥而思食,不过菽粟之甘;
寒而求衣不过绨袍之温,道之所可贵,亦不过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间,行之以仁义忠信而已耳。
舍此之不务,而必求夫诬诡谲怪可以骇人耳目者而学之,是犹饥寒切身者,不知菽粟绨布之为美,而必求夫珍异侈靡之奉焉,求之难得,享之难安,终亦必亡而已矣。
不量资质之陋,妄意于此,徒以祖父儒学起家不忍箕裘之业,孳孳矻矻为利禄之学,两终星纪
虽知真儒有作,闻风而起,固不若先生亲炙之,得于动静语默之间,目击意会也。
身为男子,生在中华,又幸而得闻先生长者之风十年于今二十有四岁矣,茫乎未有所止
烛理不明是非无以辩,宅心不广喜怒易以摇,操履不完而悔吝多,精神不充智巧袭,拣焉而不净,守焉而不敷,朝夕恐惧不啻饥寒切身者求充饥禦寒之具也。
不然,安敢以不肖之身,为先生长者之累哉!
圣学未有见处,在佛子中有嗜欲、捐想念即无住以生心者,特相与游,亦足以澄汰滓秽洗涤垢坋,忘情乾慧,得所休歇,言踪义路,有依倚处,日用之中,不无益也。
若曰儒者之道可会为一,所以穷理尽性治国平天下者举积诸此,非自愚则欺也。
众人皆坐侗以此,而不知侗暂引此以入道之门也。
仰惟先生不言饮人以和,接物而与之为,未占而孚,无有远迩,此侗所以受业门下,以求安身之要。
故吾可舍,今我尚存,昔之所趋无涂辙之可留,今之所受无关键之能碍,气质之偏者将随学而变,染习之久者将随释而融。
启之迪之,辅之翼之,使由正路行而心有所舍,则俛焉日有孳孳死而后已
侗当守此,不敢自弃门下(《李延平先生文集》卷一。又见《宋史》卷四二八《李侗传》,《考亭渊源录》卷一。)
「之道」二字原无,据《宋史》补。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