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宣抚大使叶少蕴观文 宋 · 王之道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二、《相山集》卷二五
天地以生殖安养之功,付之名山大川,故名山大川不求即于物而物即之。
人君以教化磨砺之具,付之王公大人,故王公大人不求即于人而人即之。
名山大川,风雨云雷之所兴,金玉珠贝之所藏,虎豹熊罴、蛟龙鳖蜃之所窟宅,椅桐梓漆、蘋蘩蕴藻之所渊薮,而凡游于其间者,无不得其所欲厌足饱满。
虽不可见其运用,而功利之及于物者,盖不可以缕数而发计也。
所谓「不求即于物而物即之」者以此。
王公大人,其道德足以厌服人心,其闻望足以耸动人听,其议论臧否足以轻重一时,荣辱万世。
故天下之士奔走于车尘马足之间,以冀一见而不自以为屈。
幸而得命之坐,与之言,辄退誇于人以为终身之宠,而人亦不以为歉。
所谓「不求即于人而人即之」者以此。
物虽欲即于名山大川,而名山大川有不可得而即者,高深之极实制之也。
《诗》曰「崧高维岳,峻极于天」,《书》曰「若涉大水,其无津涯」。
王公大人亦复如是,故士之即于王公大人,至其不可即而去之,则有高山仰止、望洋向若之叹。
恭惟宣抚左丞以开济之资,经纶之术,隐然为国长城,折冲厌难,扶颠持危,以济中兴之业。
当世之所谓王公大人者,何以尚之?
侧闻持节以来,謦欬所临,千里震恐。
而之道乃以苫块馀生,顷从金革无避之权,备员镇抚司干官,不能望风解印,罪当万坐,尚何敢言?
且王公大人出拥高牙,入卫画戟,函丈之地辄至者死,不翅山川之高深,不可蹈犯其势,有曳裾漫刺,终身愿见而不可得者。
而之道以职事在属郡,实为僚寀之末,而和之距建康无十舍之远,庶几夤缘披雾望尘,以快平生一识荆州之愿。
而之道拘于丧纪之容,且复不敢有请,累月于兹,每自喟恨。
当世之所谓王公大人昔所愿见而不可得者,今有可见之阶矣,而礼有不得见,亦命也夫!
敢图过听,忽有书命之招,使破甑敝帚,顿增九鼎之重。
之道比拜贶,不觉惊愕失声,曰:「天下之事出于意外,固有若此者乎?
不识阁下所取者何事也」?
夫有不虞之誉者,必有求全之毁。
之道鄙性介直,疾恶太甚。
向保守桑梓,正当群盗纵横,干戈抢攘之际,一时所为,凡有利于民者,往往以死争之,贾憎媒怨,不复顾恤。
今日之举,虽蒙阁下察其愚无他肠,怜而进之,诚恐一人之植,有不足以胜千人之拔也。
庄子》有之:「寻常之沟,巨鱼无所还其体,而鲵䲡为之制;
步仞之邱陵,巨兽无所隐其躯,而㜸狐为之祥」。
且鱼之巨者,无过于鲲鲸;
兽之巨者,莫踰于犀象。
彼其志固有异于䲡、狐之从容于沮洳蓬莱之间以为莫己若者,而所以还其体、隐其躯,亦岂能无意于名山大川之见容也?
不识阁下将使之游于名山大川,而无不得其欲耶,亦将使之徒有高山仰止、望洋向若之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