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答和议奏 宋 · 李弥逊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四八、《竹溪先生文集》卷二、《宋史》卷三八二《李弥逊传》、《历代名臣奏议》卷三四八
绍兴八年十一月十九日枢密院劄子三省枢密院同奉圣旨:「大金遣使至境,朕以梓宫未还,母后在远,陵寝宫阙久稽汎扫,兄弟宗族未得会聚南北军民十馀年间不得休息意欲屈己就和
在廷侍从台谏之臣,其详思所宜条奏来上,各限一日进入」。
劄付准此
近于今月四日陛对,尝具奏金人遣使请和事,当缓而图之,谋以致之,必底有成
至于先事致屈,有大不可者
伏蒙陛下听纳以谓当然
兹承温诏明谕圣意至于屈己就和
仰体陛下孝慈哀痛,有不得已者,不知涕泗之下也。
陛下欲还梓宫,迎母后,修陵寝宗庙之奉,复兄弟宗族之欢,以与军民休息之期,诚臣子之深愿天下至望也。
然虏情险诈奸谋诡计未易测度
应之得其道,则不必致屈,而陛下之欲可得。
应之非其道,则虽屈己从之,求吾所欲,未必可得,而后日之患不可不虑也。
金人之扰中国,十有馀年,豺狼蜂虿不足喻其毒,残我人民,毁我城邑贪婪凶暴,莫知穷极
一旦欲举土地宗族以与我,是大可疑也。
谓其众离势分,为款我之计,则彼既弱矣,尚何自屈之有哉?
谓其币重言甘,为诱我之策,则屈己从之,是堕其计中也。
云来使之辞,以谓酋主厌兵,欲施大恩,以释前日之怨,狼子野心万无是理。
设或有之,但当复我土地,归我宗族休兵息民不相侵伐而已
何至先之以难从之礼,责我必从而后议哉?
陛下受其空言未有一毫之得,乃欲轻祖宗之所付托屈身委命自同下国尊奉之,是倒持太阿以授之柄也。
授人以柄,而危己之国,谓之和,可乎?
借使虏人姑从吾欲,假以目前之安,异时一有无厌之求、意外之欲,从之则害吾社稷之计,不从衅端复开矣。
是今日徒有屈身之辱,而后患良未已也。
陛下痛念梓宫不返母后未还,不顾一身之屈,求和异类
彼乃先持割地之说,以邀陛下
使真得之,陛下能与三军百执事共守之耶?
不过分兵遣将疆理之尔,是未必为我大利已。
能致陛下之屈,则梓宫母后兄弟宗族相继以邀陛下何所不至必得其欲而后已,其可不预防之耶?
国家之祸,旷古罕闻陛下冒犯险艰,取神器而有之,四海之内欣戴圣德无有穷已者。
诚以祖宗流泽入人之深,天下皆知忠于君上不易大节
陛下在廷之臣以君夷狄,后何以责其尽忠哉?
三军之士,四海之众,视朝以为祈向,而强之以其所不欲,一夫不从,则有不可胜虑者矣。
是又大不可者
所谓应之非其道,则吾之所欲未必可得,而后日之患不可不虑者,此也。
臣愚切料金人之失,在于粘罕而废刘豫
粘罕疑,则其国人之心离;
刘豫废,则中原之人不附所以恐惧自疑,为求和之计。
贼性诡诞变诈欲以自盖,尚持强大之势以惑我耳。
陛下深谋远虑,缓而图之,不待屈己就和,而可以圣心之所大欲
内怀欲速之心,外示深畏之迹,实启其窥伺之意,事未易可成也。
今日计者,莫若遣使境上,从其割地之约,俟其复我境土,归我宗族,则重币以报之。
必欲先屈我而后议其所以,是将欺我也明矣。
则谢其使,卑辞厚礼以遣之,勿绝也。
陛下纵未遽兴天讨,亦当申饬将帅厉兵秣马固守疆埸,俟衅而动。
然后修德布政下至恻怛之诏,动人心,激士气,使皆有报雠强虏之志,则国威日振,戎事日修,彼将闻风震詟,求附之不暇
陛下端拱南面梓宫可返,母后可迎,宗族境土可得而保。
一举二善成,不亦可乎?
所谓应之得其道,则不必致屈,而陛下之欲可得者,此也。
陛下圣孝懿恭痛念宗社,若以谓必先屈己而后和议可成,则十年之间,陛下之屈亦甚矣,虏人所以陛下如何,尚复可以有加耶?
怀王绝齐以和秦,而商于之地终不可得
太公吕后之归,乃在项羽食尽少助之后,果在于致屈以求之耶?
此又往古明监也。
安危存亡之机,实在于此伏惟圣虑详择
蒙被圣恩之厚,迫于爱君,敢竭其愚,冒犯天听
伏望陛下天地之量,贷其万死,而取其一得焉,天下幸甚
不胜惶惧忠愤激切屏营之至。
谨录奏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