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瘴疟论 南宋 · 李璆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七二、《粤西文载》卷五七
岭南炎方土薄,故阳燠之气常泄;
濒海地卑故阴湿之气常盛。
寒热之病所由作也。
病者上热下寒,既觉胸中虚烦郁闷,便自以为有热,而医又多用麻黄金沸草散、青龙汤等药发表
得病之因,正以阳气不固,每寒热发则身必大汗,又复投以发表药,则旋踵受毙。
甚者又以胸中痞闷,因转下痢
病人下体既冷,得转痢药,十无一生
瘴疠未必遽能害人,皆医杀之也。
绍兴间苍梧,见北客土人感瘴,不幸不可胜数
余询其所服药,率用麻黄柴胡鳖甲白虎汤等药。
其年余染瘴病特甚继而全家卧病,悉用温中下、升阴阳正气药,及灸中脘气海三里,治十愈十,不损一人
余二仆皆病胸中痞闷烦燥一则昏不知人一则愿得凉药清利膈脘。
余辨其病皆上热下寒,皆以生姜附子作汤,令温冷服之。
即日皆醒,自言胸膈清凉,得凉药而然,不知附子也。
翌旦,各又以丹砂一粒空腹服之,遂能食粥。
然后正气平胃等类药,自尔遂得平愈
既亲获效,后于知识者间用生姜附子汤疗十馀人,皆安,更无一失
病人烦燥,但问其能饮水否,若反畏冷,皆上有虚,热非真热也,皆宜服生姜附子汤。
沈存中良方》治瘴七汤用乌头七移七泡者,治法正与此同,一服而愈。
间有脉实,非上热下寒,面色目睛赤黄,即方可随證治之,不可附子汤。
余在苍梧时,十百人惟一郑防禦寒热身体无汗,脉雄数而浮,宜柴胡汤,遂如證服小柴胡汤而愈,非其證不可遽服。
馀方尚多,莫良于此,惟达者酌用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