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三教1126年 宋 · 李纲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五一、《梁溪集》卷一四三
儒、道、释三家之教,自汉以来鼎立天下
为儒家之学者曰:吾之道,圣人之道也。
文、武周公得其位而行之,孔子推而明之,其德仁义,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商,其位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蔬果鱼肉,生者有养死者有葬。
治天下者舍吾之道,天下不可得治也
为道家之学者曰:吾之道,亦圣人之道也。
黄帝得其位而行之,老子推而明之,尊道德而小仁义贵精神而薄礼法,以清净为宗,以慈俭为宝,以柔弱为体,以无为为常。
秉本而执要,少私而寡欲,以长生久视致道之效。
治天下者舍吾之道,天下不可得治也
释氏之徒亦曰:西方圣人焉,其名曰佛,以布施悭贪,以持戒毁禁,以忍辱瞋恚,以精进懈怠,以禅定散乱,以智慧愚痴,以慈悲为心,以寂灭为乐,以常乐我净为法,以菩提涅槃为至,以因果报应化导之术。
治天下者用吾之道,可以不言自化不令自行不待赏罚使民迁善远罪
然则治天下者,果何所适从而可乎?
曰:从儒。
道、释之教,可以为辅,而不可以为主
可以取其心,而不可以溺其迹。
何也?
七政之所加,五赋所养,中于天下者为中国,而儒者之道,治天下之常道也。
君臣,正上下纲纪法度之所布,号令赏刑之所施,进君子而退小人使贵履位仁贤不肖袭情,所以为太平治之至者,未有不由此也。
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孔子
周公而上,上为君,故其事行
周公而下,下为臣,故其说明
而后有为之主,慨然有志于斯者,未有不即其身而致太平之治也。
岂非崇儒明效乎?
若夫道、释之教以为辅而取其心,则道家所谓清净慈俭柔弱无为少私寡欲者,其说可取而亦足以助教化矣;
释氏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者,其说可取而亦足以助教化矣。
至于以为主而溺其迹,则以道家长生久视之说,变而为神仙方士之术,昔之人君有行之者汉武帝唐明皇是也
释氏因果报应之说,变而为祸福禬禳之事,昔之人君有行之者梁武帝唐懿宗是也
汉武帝内建神明通天之台,外宠文成五利之徒,崇奉祠祭,以候神人然不能消巫蛊之祸
唐明皇灵宝之符,致混元之降,章疏举于空中梦寐达于帝所然不能止禄山之乱,是皆溺于道家之迹,以长生久视之说变而为神仙方士之术之过也。
梁武帝郊庙社稷,以面为牲,亲屈万乘之尊正坐讲说舍身为寺家奴布发于地,使其徒践之,然不能救台城之辱。
唐懿宗佛骨凤翔歌呗道场以夜继日涕泪悲泣,以躬率臣民然不益年祚之短。
是皆溺于释氏之迹,以因果报应之说,变而为祸福禬禳之事之过也。
治天下者从于儒,则治安之效如彼;
溺于道、释之教,则祸乱之阶如此,亦可观矣。
然则天下如之何
治之之道,一本于儒,而道、释之教,存而勿论,以助教化,以通逍遥,且设法以禁其徒之太滥者,宫室太过者,斯可矣,又何必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然后足以为治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