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毛诗解义 北宋末 · 周紫芝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二○、《太仓稊米集》卷五一、《经义考》卷一○五、《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一四一
孔子之言六艺多矣,而尤详于《诗》。
当时问答之辞见于论语一书者,可考而知也。
故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既以是告其门人不学无以言」,又以是告其子。
其言之之详至于至于三而不已者,岂非《诗》为经而令诵其词哉?
可以兴,可以群,可以观,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又多识鸟兽草木之名,故学者于是始焉。
然而孔子门者其徒三千,以言《诗》见取于圣人商、赐二人
商列于文学之科,赐之达可以从政孔子姑许之以可以言《诗》尔,其它未有所闻焉,则《诗》之说又何难明如此
必谓学必始于《诗》,则自幼学时固已习之矣,奈何后之学者专门之学,终身玩其辞,而白首不能窥其奥,何哉
孔子曰:「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诗》之作虽出于国史贱隶与夫闺门妇女之口,类皆托于鸟兽草木吟咏性情
观其词致高远所以感人心而格天意者委曲尽情优游而不迫。
于时先王之泽犹在礼义之风未泯,是以言皆合于圣人之旨,非是则删而去之矣。
此后学者所以明其说之为难也。
呜呼
说《诗》者可谓难矣,自孔子而下深于《诗》者,盖可以一二数也。
孔子圣人也,明乎《诗》之道也。
子夏子贡,则学于孔子而明乎《诗》之义者也。
孟子之与孔子同道,明乎《诗》之志者也。
鲁申公楚元王交,以诗为倡而知《诗》之学者也。
何以其然哉?
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则诚之至也。
非诚之至,则亦乌能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影响之捷?
故曰:唯孔子能知《诗》之道也。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而子夏言礼后于质。
「如切如瑳,如琢如磨」,而子贡言有其质者不可以无学
三者非深于《诗》之义,何以知礼与质相为先后,质与学相为终始
故曰:唯子夏子贡知《诗》之义也。
孟子曰:「说《诗》者不以文害词,不以词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观「周馀黎民靡有孑遗」之诗,则知诗人之意在悯旱魃之虐而已,果黎民之无也哉
非略其词以求其志,则未有不以词害志。
故曰:唯孟子能知《诗》之志也。
是数者其所固自浅深,要皆有得于《诗》焉。
亡秦之馀,六籍煨烬学者不见全经久矣
汉兴,惟鲁申公楚元王交始为之训。
其后郑氏为之笺,孔氏为之疏,而《诗》之学寖兴焉。
然而是数子者不过离章析句,辨其名物名家而已
故曰:若鲁申公楚元王交则知《诗》之学者也。
汉自武帝崇尚儒术,始变高祖马上之风,宰臣当用儒生
元、成以来长于《诗》者首推匡衡萧望之之徒,则以《诗》饰其儒雅者也,其去孔子之学益远矣。
荀卿号为知信六经、尊孔氏者,观其著书,辄时取诗人之词以證其说,卒致失其本旨甚多,比古人之学最为疏缪
李斯荀卿用以相秦,至一世而遂亡其国。
盖以经术断国论,要在观经之审。
学之不善,其祸一至于此可不慎哉!
诸君子有意于学《诗》,愿以孔子孟子子夏子贡为之师,以求《诗》人之大体,而更以荀卿为戒焉,则庶乎其有得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