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下武讲义1125年 宋 · 刘一止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七六、《苕溪集》卷一○ 创作地点:浙江省绍兴市
经纬天地曰文,文所以立德
戡定祸乱曰武,武所以济功
以武继文者,以功济德也。
周家之兴,太王肇基王迹王季其勤王家文王克成厥勋,非无功也,以德为主
武王于此,将以昭三后之功,顾必有圣德然后能集天命,则功不期昭而昭矣。
大明》之诗曰「文王明德」,故天复命武王
此诗曰:「武王圣德,复受天命」。
然则天命所在,在兹德也。
所谓德者,宜若在我,而诗以谓天之复命武王,乃自于文王之有明德,何也?
盖天方授周,则世有哲王以相缵述,克就大业,岂人之所能为哉。
诗曰:「笃生武王保佑命尔,燮伐大商」。
推本言之,则武王之能昭先人之功也,抑天而已
哲者知之,加乎人主所为,不如是不足以昭德塞违,临昭百官也。
先王以是造始后王以是续终,故曰「下武维周,世有哲王」也。
《书》曰:「兹商多先哲王在天」。
所谓在天,言其神也。
三后言在天,则知武王所以之者圣德而已
惟武为足以三后之文,惟圣为足以配在天之神,故曰「三后在天」。
诗言「命此文王,于周于京」,则天将命文王天下周京之地,武王之作镐京于是配行其德焉,故曰「王配于」。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
曰「世德作求」者,盖作而求先王之欲,善继志者也。
曰「昭哉嗣服」,善述事者也。
《书》曰:「其在四方,用丕式见德」。
老子》曰:「常德不式,为天下式」。
君人者孰不欲天下之丕式哉?
无以天命,则下无以立信于民;
无以立信于民,则欲其式之也难矣,故曰:「永言配命成王之孚。
成王之孚,下土之式」。
孝子不过乎物所谓则者,性之物则而已,故曰:「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曰「媚兹一人」,则道足以上下
曰「应侯顺德」,则德足以民物
《易》曰:「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
履信思乎顺,是以上天佑之武王所以得天人之助者,以此而已
夫然,故百姓与能,而天降之福焉。
非徒与之,又将来贺;
非徒贺之,又将奔走而佐助之。
曰「昭兹来许」,则许其能昭先人之功焉,百姓与能者也。
曰「于万斯年,受天之祜」,天降之福者也。
曰「受天之祜,四方来贺」,非徒与之,又将来贺者也。
曰「于万斯年,不遐有佐」,非徒贺之,又将奔走而佐助之者也。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况其近者乎?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况其远者乎?
呜呼,昭先人之功至于四方奔走佐助之,斯真有道矣。
验于《诗》《书》,以四方则无思不服,以诸侯不期而会鹰扬之师起于渭滨,献獒之贡及于西旅,微卢彭濮称戈而辅,九夷八蛮通道而至,侯卫骏奔奉祀,巢伯来朝向方,则其奔走来佐可知矣。
窃尝原诗之意,所以臻此,有两言焉,哲见于外,孝存诸内而已
何以言之?
自昔创业守文之君,未有不本于哲。
世有哲王非特周也。
酒诰》曰:「在昔先哲王,迪畏天小民,经德秉哲」。
无逸》曰:「自商王中宗高宗祖甲,及我周文王,兹四人迪哲」。
然则其来尚矣,于此欲以先人之功,顾非哲不能也。
中庸》曰:「武王达孝矣乎」!
又曰:「武王太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
不失天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于是诗见焉。
然则得天与民,顾非孝不能也。
不然,是诗何以首言哲王,屡言孝思也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