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奏对论攻战守备措置绥怀四策绍兴七年正月 宋 · 王绹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三五、《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七五、《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七
臣向蒙误恩,除帅浙东,黾勉在职,几甫周岁。
去秋偶以衰疾,力恳披诚,乞领外祠,以休疲惫。
仰荷圣恩矜从,免以罪罢,揭来浙右,寄居昆山
席未及煖,虏骑侵犯承楚。
戎辂亲行,苏秀稚耄延颈欢呼,争睹天日。
臣于斯时,属以衰羸,屏伏异方,不得同郡县官吏班迎道左,以望属车之清尘。
臣之私心,死且不瞑。
臣窃伏念顷以菲才,猥蒙拔擢,叨与政机,日侍帷幄,亲承睿训,眷待优渥,虽至捐糜,不足报称。
今虽閒退,忠不忘君,岂敢自后畎亩之民?
故于今日备禦之计,夙夜疚怀,私自筹度,藏于胸臆,念欲献纳而未之敢,方此愧愤,不知所为。
今月十六日戌时,准尚书省红字皮筒递至诏书一道赐臣,臣已即时望阙谢恩祗受讫。
伏念臣窃位素餐,以成罔效,分当摈斥,不足收采,敢意圣慈尚赐纪录,曲垂询问,犹不弃遗。
伏读之际,战灼陨越,汗浃涕○,不胜感激愧怍之至。
伏读诏书,所问攻战、守备、措置、绥怀之策,皆军国之先务,庙堂之大计。
臣虽罄竭,何足以奉承?
虽然,岂敢隐默以违明诏?
臣谨竭愚妄之说。
攻战之利,臣愚以谓莫若作士气;
守备之宜,臣愚以谓莫若固淮甸;
措置之方,臣愚以谓莫若经久远;
绥怀之略,臣愚以谓莫若惠吾民。
谨按具画一如后:一、臣所谓攻战之利莫若作士气者。
传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是一战之顷,气有作、竭矣。
兵法曰:「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是一日之间,气有锐、惰矣。
去冬虏骑骤至,侵轶疆埸,东陷承楚,西掠濠寿,曲之在彼,人所共知,如此其甚。
所以我军愤怒,人百其勇,直向无前。
至于虏势既屈,潜师遁逃,具如明诏之所谓者。
臣闻新春以来,捷音载道,市井闾里、畎亩薮泽之民,声气和接,更相告语,欣若更生,人人始有安堵之意。
兹实庙社之灵、国家之福而生民之幸也。
然臣窃有说焉:士气愤怒,十旬有馀,非特一战一日之比,其气岂能常锐而不衰哉?
又况屡胜之后,将佐士卒志得意满,气适其平,而怒斯释矣。
使敌伺隙而乘之,则今日之胜,安知不为他日之负哉?
此最兵家之大忌也。
臣所以言攻战之利莫若作士气者,正谓今日新捷频胜之后,长虑却顾,所宜素讲者也。
臣愿明诏诸帅,各分士卒之半,分据淮南要害之地,明间谍,远斥堠,厉兵秣马,常若寇至。
借使复来,力足以禦。
申严约束,更迭救援,无敢蹉跌以后约会,击东则西应,击尾则首应,不约而动,如十指之捍头目
朝廷且复以时济师,张大声势,使前行知后必继至而增勇,后继知前行深入而争先,如猎豺虎,如救焚溺。
以此众攻,何虑不克;
以此众战,何虏不捷?
傥或留兵寡少,敌兵一至,委之而去,则不若不留兵之为愈。
又或留兵虽众,而士气骄惰,人不思战,忘戒而易扰,弛备而易犯,兵数徒多,虽谓之寡弱可也,何足以为固哉?
臣又观狡狯不情,暴戾很贼,金虏常态,安知今之遁,不为今秋之复来乎?
伺探所得可喜之䚽,安知非彼扬其虚声,疑吾戒心,怠吾士气,以肆其奸谲之谋乎?
臣窃计六师顺动,饟军犒师,赏赉之数,费倍他年。
昔吴欲病楚,其谋以谓彼出则归,彼归则出,楚必道敝,亟肆以罢之,多方以误之。
今我之动,烦费若兹。
臣窃谓虏情诡诈,隐伏难测,安知其计不出于此?
是以东据承楚而不动,西掠濠寿而不居,去则摽掠驱虏,复归巢穴,我来则去,我去则来。
此风渐不可长,所宜深讲攻战之策,预备再至之谋。
使异时虽欲为此而不可得,则攻战岂可遽已,而士气安可不作哉?
臣故曰攻战之利莫若作士气者,此也。
一、臣所谓守备之宜莫若固淮甸。
臣所谓固淮甸者,非谓直以淮甸为边陲,而无意于中原也。
国家大计理有先后,势有缓急,固当循理而行,观势而动,不可倒行而逆施也。
何以言之?
汉高祖东向以争天下,则以关中为根本,荥阳为固。
虽战屡败,终守死必争,不肯舍此者,志不在于荥阳,而乃在于天下也。
今国家北面而复中原,何以异于是?
江浙者国家之关中淮甸者国家之荥阳
淮甸虽屡残破,亦不置之度外者,志不在于淮甸,而乃在于中原也。
苻坚以九十七万之众伐晋,既破寿春而败于淝水,当是时,寿春淝水皆晋有也。
魏太武自云中由青徐伐宋,至瓜步百牢,掠广陵而归,当是时广陵、瓜步亦宋有也。
以是见晋宋五朝皆倚淮甸以为屏蔽,盖保淮甸然后可以驻跸建康,保淮甸然后可以经理中原。
决二大策,其要旨在于淮甸
淮甸者,国家之荥阳,在所必争而不可失之地。
汉得天下基业,实创于荥阳,则国家之复中原,其趾实在于淮甸
使淮甸安固而富实,然后可以复中原。
臣请设为问难,以毕其说。
若以谓盍乘战胜之势,大举深入,克复中原,据上都以令天下,四方指顾而定,一举而成希世之绝绩,岂不暂劳而永逸哉?
臣窃以谓过矣。
何以言之?
汉高祖二年兵方胜而深入,则汉尝大败于彭城
后有五年,楚粮既乏而夹攻,则汉方得志于垓下
爰自临淮以北,陷没累年,绵地千里,行师十万,月计粮饷以石数者七万有奇,以运漕则汴水绝流,以负担则非调夫十五万不可继以食,则无粮可因矣。
又况归路之邀我,粮道之困我,若大兵皆行,则内轻而外重,外实而内虚。
分兵以往,我分而弱,彼合而强,未见衰弱之形而遽深入,几何不类汉入彭城之害乎?
其害有不可胜言者,则深入之说臣不敢以为然也。
若谓敌人乏粮匆遽而归,臣又窃以为过矣。
何以言之?
金人犯顺几十年,初未尝赍粮矣。
今日自伪境济淮而袭承楚,何遽计日裹粮,顿改常度哉?
又况承楚稼事未终,赋税未入,虏骑忽至,县官仓廪虽虚,而农家之谷被野。
是必驱役吾民,舂谷为米,负薪供爨,厌餐饱膳,又复漕运馀粮而西去矣。
则粮乏之说,臣又不敢以为然也。
若以谓虏寇能袭承楚,而不能犯通泰,足以明其兵力之少。
臣又窃以为过矣。
何以言之?
累年以来,伪境固已画宿州为界矣。
今兹阴导狄人无故出疆,安知其意不在通泰盐筴岁得八百万缗之利?
彼必以谓使我得承楚而有之,通泰在吾腹中,可不攻而自下。
则力不能犯通泰者,臣又不敢以为然也。
设使通泰盐筴为彼所有,彼漕舰溯长江而上,长江之利日与我争,虽欲只保江表,亦将惊扰,不得奠居。
不惟我失煮海之利,虽天堑之险,亦不足恃矣。
利害之系至重大,然则淮甸岂可以不固守而力争?
臣所谓守备之宜莫若固淮甸者,此也。
一、臣所谓措置之方莫若经久远者,有二说焉:一则规度驻跸之地,一则操秉统御之权。
所谓规度驻跸之地,臣窃尝伏思汴都宗庙,洛邑陵寝,咸在中原。
洛、汴之在天下,犹水木之有本源,网裘之有纲领,诚复中原而都之,则临莅四方,举而措之,无复难者。
睿意所向,未尝不在于此,可谓得其要矣。
将复中原,蚤定驻跸之地。
稽之古昔,揆之时宜,驻跸之地,未有过于建康
何以言之?
昔曹氏先有中原,孙仲谋遂据武昌,七八年间,山川形势在江表者,观览规度至详熟矣。
未几,迁居建业,使曹氏父子必睥睨逡巡而不敢进。
五胡浊乱河洛,元帝南度,王导相之,虽叛臣剧贼陵犯之频,终不肯舍此而他涉。
由是观之,将图恢复中原,驻跸之地信未有过于建康者,岂钱塘苏台所可比拟?
建炎己酉,行宫告成,无何,金寇兵火残毁,迩来亦既缮修,稍以就绪,增葺岁年,必复全备。
淮甸未固,建康形势虽胜,营缮兵甲虽多,亦未可以遽议驻跸也,故淮甸之说臣已粗陈于前矣。
今距防秋才半年尔,防秋已前,经理淮甸,宿兵捍备,足为屏翰。
使今秋冬金寇不能再肆侵轶,则来春銮舆驻跸建康,方议恢复中原,此为举措先后之序,不可易者。
臣所谓规度驻跸之地者谓此。
所谓操秉统御之者,自顷虏骑长驱,犯我北鄙,士卒暴露,迨今十年,结草为庐,枕戈而寝,师旅之众,宜在厌兵而苦战。
厌苦之意萌,则勇锐之志消。
勇锐或消,而望其立功难矣。
迩来士气奋励,战辄克捷,遂立却敌之功如此之盛。
臣既已仰观陛下神武英断,命将出师,度越前古远甚。
宣王常德以立武事,异世同规,若合符节,岂臣愚陋所能窥测万一?
大抵将帅之用士卒,招则聚,麾则散,非命之进不敢进,非命之退不敢退,去来前却,唯其所欲,无不如志。
虽使之蹈白刃,赴汤火,无甚难之色。
人主之用将帅将帅之用士卒,一也。
人主以将帅用士卒者用将帅将帅以士卒听命将帅者听人主,则天下之大,军旅之众,如心使臂,如臂使指,运动图维,以一人而用天下,恢恢然有馀地矣。
左氏曰:「师能左右曰以」。
《诗》称「于以四方」,诵武王也。
然则「以四方」者,王道帝王之事也。
史载韩信自谓善将兵,称高祖善将将,然则善将将者,亦王道帝王之事也。
国家诸大帅爵禄极矣,宠锡至矣,眷渥优矣,事权重矣。
前古所谓以四方、善将将者,陛下渊衷秉操,深自得之,斡旋转运,沛然閒暇。
虽天下英雄之难驾御者,亦复得而用之矣。
惟陛下于以四方、善将将者,当留神而加意焉,则数十万之众,趋走奔命之不暇,岂复有慢令难使者哉?
夫如是,何求而不得,何为而不成?
操秉统御之者谓此。
臣所谓措置之方莫若经久远者,此也。
一、臣所谓绥怀之略莫若惠吾民。
何以言之?
濠、泗、襄、邓以北陷于伪境者,皆吾民也。
今加惠焉,非谓载粟帛以遗之,招惰游而养之也。
推原厥由,非我弃彼而不收,亦非彼叛我而不附,以田庐之累,虽欲不从之而不可得。
凡此庶民,皆蒙祖宗德泽涵养,既久且深。
其耆耄丁壮,日夜望思,咸怀傒后来苏之志者,人人皆是。
不幸身縻伪境,威力驱使,杂于丑虏,与我交兵,岂其人之本志也哉?
臣愚谓宜因事区别,或降服之际,或俘获之馀,物色询访,覆验情伪,愿从则随宜存拊,欲归则畀以资粮。
使人人皆知圣度宽容、海涵天覆、原恕胁从、一视同仁之意。
既深信而不我疑,彼驱来战,则人无斗志,众有遁心。
我往伐彼,则前途倒戈,开门迎降,所至如归,无与我敌者。
孟子曰: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
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其斯之谓欤!
晋羊祜行平吴之策,未尝杀吴人,吴人视同于父母,吴人岁饥,归者如市。
惟其平居无事之日,得其民者如此,后杜预王浚得以兵破其国,易于摧枯。
此正今日所宜先也。
吾民陷溺西北者,惠心既孚,招徕之意已喻矣,吾民之在东南者,独何不思加惠哉?
累年以来,数十万兵戍于东南,而民不敢病者,正以陛下轸恤黎元,禁戢科敛,诏令丁宁,诚心孚信,实惠及民,非异时俯伛空言同日而语。
斯皆所以惠吾民也。
去冬亲征诏下,东南之民,咸知陛下亲屈帝尊,蒙犯霜露,不惮躬临,为生灵计,德至渥也。
虽小民莫不愿效财力,助国讨贼,是以纳苗税及和买绢钱之类,皆尽所有,争先供输,无复难色。
其说以谓向非车驾之来,安知私室之藏不为盗贼所有?
此其所以乐输而不病也。
虽然,臣窃闻大军骤移,数万之众,庐舍阙乏,无以避风雨,苏、秀等州各备苇箔、椽柱,不免赋之于民。
此亦当然,非甚难者。
然此诸州类皆泽国,数百里间地势平坦,水田弥望,苇实生之,不产竹木
织苇为席,尚可力为,径寸之、拱把之木,迥出浙东,极为难得。
军期急遽,日限逼促,至有彻室取椽,三倍市席者。
其为烦费,过于纳钱谷之数。
臣愿明降谕旨,自今无屋宇处庐舍之备,但如向年临安给价直,或随所产竹木充用,不得限以径寸丈尺,则民免烦费,且复及期易办,不致误事而后时矣。
加意吾民至此,则无复可议者。
所谓绥怀之略,莫若惠吾民者也。
臣谨条具如前。
复念臣识闇见迟,料事不工,建言无取,非适时用。
今也遽承明诏,出于望外,虽务罄竭,何补毫釐?
至于智虑浅陋,论议迂阔,冒贡狂瞽之说,仰渎渊听,则臣之罪无所敢逃。
谨昧死条具以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