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三镇 南宋 · 许翰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一一、《襄陵文集》卷六、《三朝北盟会编》卷四二、《国朝诸臣奏议》卷一四二
臣伏见王师之行,庙算未定,此疑事也。
今古未有能以疑事成功者,故朝廷之意惑,则将帅之心不一将帅之心不一,则士卒之气不锐。
断而必行,鬼神避之,此精诚之力也。
陛下欲断今日之议,当究为和为战卒如何而已矣,其中小小利钝,非大计之所系也。
汉高帝蜀先主皆号聪明神武,为一代英雄,考其用兵败北无数
然其志气挫而愈厉、抑而更扬者,大计已定于中,此其所以为英雄者也。
陛下欲决和议,则臣愿陛下取《太史公记·虞卿传》,览其反复,此往古之鉴也。
方今若失三镇二十州之地,则天下之势已断西北,无河东则陕不可守,无河朔则汴不可都,计不过谋渡江南
臣考永嘉渡江能为东晋者,乃王导谢安英贤相继扶危救倾,仅能立国,而中原丘墟,遂分南北
后世王导谢安之才,则东晋宗庙可复立也,社稷可复建也,盗入陵寝一抔土则将若之何
言而至此,可为流涕
陛下永念方来之艰,则今日虽复骚动天下不得已何者
择祸莫若轻也。
或者以为太祖即位以来未有江南、晋、蜀,而卒能混一区宇,臣以为不侔矣。
太祖生长兵间,非若陛下继体守文
建隆将士百战精锐,非若方今将不素养、兵不素练也。
敌在掌握,纵而不取,使之益张,若之何而以太祖为言,故凡守和议者以国与人者也。
陛下决战议,则臣之所陈可战者五,已具前奏矣。
今使敌不释憾,则渡河之师当战,战则必有漕运之役,有应援之兵,有扼据之要,皆当素治,不计小却,但责成功而后将帅志一,士卒气奋,三镇之守有死无二
我将以疑遣,师以苟行,则精锐已亡,何以取胜
凡今和议,苟取目前无事,然亦未可必也。
臣闻西北民人相语,曰:「吾属与其顺敌,则宁南作贼,死为中原鬼」。
使三镇之众发愤怨怼人为寇攘,非小变也,故姑目前未易得,况又方来之患亦未知税驾欤!
自古用兵必有异议
成王之时周公东征民有十夫予翼而已其他不反曰「艰哉」。
晋武与杜预谋取江南大臣贾充等皆力争之,独一张华赞定大计
唐宪宗武元衡裴度谋讨淮西盗杀宰相朝廷震恐请罢裴度以安诸镇宪宗大怒,讨蔡益急,唐之威令自是复振
周世宗初即位北汉契丹入冠河东世宗自将禦之,宰相冯道固争不得,周之功烈自是遂兴。
《书》曰:「惟克果断,乃罔后艰」。
陛下所以疑者,众人必以姚平仲前日之败自持其说。
种师道为臣平仲所以不利者,劫寨之法不用大兵,当小扰之,使自蹂藉而后可乘
地势横入江河中,兵隘桥,此利诱使出战不利以兵入斗也。
以是师道有谋,故前日之功失在不用老将而用骁勇,不恃谋将而恃词说,非兵不可用也。
昔石晋开运之变,契丹始入,败不穷追,近冬复大来,遂陷都城
国朝景德契丹入寇澶渊之役亦不穷追而与敌和亲
开运景德驱逐之策同而成败之效异者,何也?
开运之时中国方弱而示之以畏,故寇复来。
景德之间国正强,受之以和,故寇遂定
今议者不鉴开运纵敌之患,欲为景德之宽大,则可谓不知时矣。
陛下何以不试使议割地者身任数年,寇不复入,则臣知议者必将难之。
夫国不保数年之安而欲定万世之策,必不能矣。
下臣章使有司定议。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