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策题 北宋 · 唐庚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一、《唐先生文集》卷三一
问:《大观新书》,春秋释奠先圣前世宗工巨儒,皆得与于从祀之列。
尊儒重道之意,可谓至矣。
尝闻汉兴之初六经出于散亡之馀,有齐、鲁、韩、毛之《诗》,有田焦、费氏之《易》,有伏胜孔安国之《书》,有庆普大小戴之《礼》。
支分派别并立天下
非独为说不同,而经文亦异。
其后诸家之学既已灭熄,而毛氏之《诗》、费氏之《易》、孔氏之《书》、小戴之《礼》独行后世
四人者,其于经旨虽不能有所发明,而圣人经文得以遂传天下,实此四人之力也。
三人从祀,而一人独无与焉?
议者将欲建明,以称朝廷尊儒重道之意。
诸君以为如何
问:孟子之时,去成周为未远。
成周之治,盖孟子之所欲为而不得者也。
其所欲为之心,而考其所未远之事,宜乎皆得其实
至论班爵禄之制,有不合于经者。
夫公侯、伯子、男五等也,而曰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一位
天子之尊而列于五等之间,既非所宜,而子、男同一位之说,又于传无所见。
子、男之君皆五十里而谓之同耶,则公、侯百里不谓之同者,何也?
子、男之爵皆五命而谓之同耶,则侯、伯七命不谓之同者,何也?
其言卿大夫士之受地与王制不同,而论耕者之所获与周官亦异。
虽曰诸侯恶其害己而去其籍,然此数事,犹见于他经,不为无所考。
孟子之论如此有司所以疑而问也。
问:先王之时,其所以待天下贤者与能者异矣。
贤者不可责以事,则使之在位服休
能者不可虚其材,则使之在职服采
此《书》所谓「承之庸之」,而《孟子所谓尊贤使能」者也。
然周之建官三百有六十,自卿大夫至于下士莫不因事以设位,因位以制禄,未有居位食禄不任以事者。
冢宰之贵,亦未离于服采焉。
其所服休者,不过三公而已
服采者常众,服休者常寡。
则天下贤者将何以处之耶?
在位者任德而常逸,在职任事而常劳。
先王用人,亦有流品之异耶?
问:政必本于财,财必取于民,赏必施于功,罚必加于罪。
此为天下国家不可易之制也。
布粟力役之征,古之制也。
孟子以为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
关市夫里之征,古之制也。
孟子则欲去关市之征,无夫里之布。
执干戈卫社稷,古之所谓多也。
孟子以谓善战者服上刑
土地辟、田野治,古之所谓力也,而孟子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
兹岂古之制欤?
意者其自有旨欤?
问:先儒有言,《孟子》之书所以象《论语》,故旨意合,同者众。
大贤拟圣而作也。
切尝考之,疑其不然
孔子君命不俟驾
孟子将朝,闻命而遂不果
孔子去卫,明日遂行
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
制行之异,类皆如此
孔子称乐则《韶》舞,而孟子则曰「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孔子称「畏大人」,而孟子则曰「说大人则藐之」,其言之异,类皆如此
安在其为合欤?
其所以异者,乃其所以同欤?
问:古之取士者,或以德进,或以事举,或以言扬
言之用于世,其来远矣。
有朝觐、会同、辞受、逆势之礼,外有存省聘问传遽、道谕之事。
束带立朝,与宾客言,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专对之才,不可无益于用。
是以圣人虽以德行为先,而语言辞命在所不废
宰我子贡所以得齿于之后,而公西华所以得与于由、求之列也。
子耻巧言后世遂以质讷为贤。
是果圣人之意哉?
不可以取人,则古之所谓言扬者又何也?
孔子四科,今用其三矣,其一未也,故与诸公议之。
问:为己之甚而至于绝物者,此杨、朱制行也,孟子以为不义
兼爱甚而至于者,此墨翟制行也,孟子以为不仁
不至于绝物,内不至于,处乎二者之间,确然之而不移者,此子莫之制行也,孟子以为害道。
夫士之择术,盖亦可谓难矣。
兼爱者谓之不仁,为己者谓之不义,处乎二者之间,自以为得之矣,而又谓之害道。
然则如之何而可乎?
外此三者,而后可以为道乎?
所谓道者,亦不离于此乎?
问:扬子曰:「老子之言道德,吾有取焉耳
槌提仁义绝灭礼学,吾无取焉耳」。
道德仁义,一也。
道在天则阴阳在地则为柔刚,在人则为仁义
仁则三德所谓柔克
义则三德所谓刚克
仁义相济,则三德所谓正直者也。
善言道德者,未尝不通仁义
善言仁义者,未尝不本于道德
知道德而不知仁义,是果足以为知道德者乎?
取其言道德,而不取其贱仁义,此有司所以不能无疑,而质之于诸君也。
问: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三代而上王者莫不知此。
六官之属,三百有六十,独不闻有所谓左、右史者。
以为阙而不置耶?
则古之诸侯莫不有史,晋之乘、楚之梼杌是也而况王者乎?
以为置而不录耶?
则罗春鸟、除乌鸢、去蛙黾、除水虫之类,至纤至悉无所不载,而况于书言、动者乎?
意者左、右之职,非六卿之属乎,抑周之建官不能见于六篇之书乎?
诸君其试陈之。
问:兵法有言:「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败也;
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胜也」。
李广之为将也,居则无部曲,出则无行伍,幕府簿书之繁,屯舍无刁斗之卫,务为简易士卒乐之
程不识之为将也,居则正部曲,出则正行伍昼治簿书夜击刁斗近乎烦扰士卒苦之。
夫以兵法观之,不识之将,近乎有制之兵,而李广之事,盖不可以为法后世者也。
前史广而非不识何哉
二者皆古之良将也。
诸公安处乎?
问:兵家之有《六韬》,犹儒之有六经也。
取名必有义,其序事有法
自「文师」以下治内是故谓之文;
自「发启」以下治外是故谓之武。
学者之所共知,而无复可疑者焉。
自「王翼至于农器」而谓之龙,自「军略至于「垒虚」而谓之虎,自「林战」至于「分险」而谓之豹,自「合分」至于「武骑士」而谓之犬。
取名之义,其序事之法,亦可得而闻乎?
问:指不足以喻指也,非指者能喻之;
不足以治有也,无有者能治之。
父子之仁,君臣之义,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是皆未离乎迹者也。
权量以为平,城池以为固,车服以为劝,斧钺以为威,符节以为信,是皆未离乎形者也。
既涉于有,则不免于累。
自古天下未尝敢废者,何哉
穴土得空,凿牖而得无,则所谓有者乃无之所资故也。
无相者既不能自行,有物者不免于有累。
然则安处乎?
有为体,以无为用,虽涉于有,而免其累焉,此必有道矣。
问:以道在天下者,其事略
以事治天下者,其事详。
是故历以步其数,象以占其象,以道在日星如此而已,事则有玑衡以齐之。
平使当其分,秩使当其序,以道在四时如此而已,事则有巡守以考之。
或析或因,或夷或隩,以道在民者如此而已,事则有典刑以示之。
孳尾希革、毛毨、氄毛,以道在物者如此而已,事则有官职以掌之。
之书,则所谓道与事盖可见矣。
道治天下,则无为者也;
以事治天下,则有为者也。
尧典》以道在天下,而舜谓之「无为」者,何哉
无为者天也,有为者人也。
既以无为为治,而尧独谓之法天者,何哉
问:为治之序,始于明天,次以道德,次以仁义
五变刑名可举,九变赏罚可言
古之圣人未有不循于此者也。
诸子治道多矣,大抵皆失其序。
其所当务者,不过分守刑名因任之术,原省是非赏罚之事。
是时能以仁义道德为意者盖寡矣,而况明天乎?
不能明,则道德灭裂
道德不明,则仁义消坏
道德仁义既以灭裂消坏,则其所分守刑名因任之术,原省是非赏罚之事,可以天下用,而不足以用天下矣。
汉唐之治,所以终不及于古欤?
然则明天者,治道之本,学者所宜知也。
问:广谷大川异制人生其间异俗
将因其俗而治之耶?
则人自为礼,无所统一,家自为法,无所视效,殆非先王所以教民之意也。
抑将易其俗而同之耶?
则或抑其所能而强其所不能,夺其所欲而与其所不欲,殆非先王所以观民之意也。
古人有言:「一道德,同风俗」。
又曰:「齐其政,不易其宜;
修其教,不易其俗」。
二说相反如此,其可以相为用乎?
问:周之初,王业始基四方诸侯未尽宾贡
九州之赋,未尽输入
征讨战伐之事,未尽休息
仓廪府库,未至于有馀。
方是之时,宜乎多取。
然而关市未有征也,泽梁未有禁也,园囿之利犹与民共之,山薮林麓从可知也。
天下既平,物众地大四方诸侯,皆已宾贡
九州之赋,皆已输入
征讨战伐之事,皆已休息
仓廪府库之积,不患不足
当是之时,宜乎寡取。
关市始有征矣,泽梁始有禁矣,山薮林麓设官以守之,园囿从可知也。
先后之势,有不得不然者欤?
先王立法,初不为有馀、不足计欤?
诸君深考备陈之。
问:先王之时,其所谓师儒者,乃六乡之吏;
其所谓士者,乃六乡之民。
故为士者未尝不耕,而为农者未尝不学
周官九职万民,而士不与焉。
盖以士寓其间故也。
周道衰,管仲始以新意三代之法,定四民之居,而士、农之判,盖自此始。
孔子孟子之教,以耕稼小人之事,非士君子之所当为
从学之徒,一言及此,则深抵而力排之者,何也?
舜不耕于历山禹、稷躬稼而有天下伊尹不耕于有莘之野乎,何害其为圣且贤?
孔子孟子之论如此,必自有旨也。
有司与闻之。
问:孟子孔子者也,扬子孟子者也。
传》称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之韦编三绝,曰:「加我数年,五十学《易》,可以大过矣」。
笃志如此
孟子之书,大抵皆得于经,其《传》称诗》、《书》、《礼》、《乐》,盖无所不有,而独未尝言《易》。
孔子好《易》,而孟子不好欤?
扬子之学,虽无所不通,而考其所得,尤在于《易》。
其言天下休咎既已详于《易》之道;
推本阴阳律历,又明于《易》之数。
扬子知《易》而孟子不知欤?
圣贤嗜好固有不同者欤?
所谓知者不在于言与不言之间欤?
问:《传》称庄子之学无所不窥,而其要本老子
著书十馀万言大抵以明老子之术,而庄之自言则又异于此
以谓道术既裂,各得其一,而不能相通
如耳目鼻口,各有所明;
百家技巧,各有所用
老聃闻而说之者,有庄周闻而说之者
审如所言,则庄子之学,其原不出于老子明矣。
而《传》之所言如此者,何哉
老、庄之学,诸君得之矣,其试辩之
问:昔者七十子之徒,从夫子洙、泗之间,其志未尝不欲附骥尾而名彰,夫子之心亦未尝不欲成其名于后世
而卒能以其所长,得与于四科之列者,十人而已
夫子所以悯其成材之难,而有不及门之叹也。
然以曾子之贤,而不与德行
赤也束带立朝,可使与宾客言,而不与言语
子贱之治,至于不忍欺,而不与政事
张有圣人一体,与游、夏等矣,而不与文学
成材之难,夫子常叹之矣,幸而有焉,又弃而不录
圣人果何心哉?
去取宜自有理也。
问:天以五生物,地以五成之。
万物盈于天地之间,而其要必归于五。
在天为五行,在人为五事,在物则五味五声五色,而吾性之所有者,则为五常
天地万物自然之数,匹夫之所共知,而圣人不能有所加损也。
言仁、义、礼、智,而信不与焉。
是犹五行之无土,五事之无思,至于五味五声五色,皆阙其一。
尽物之理,可乎?
孟子之说如此学者所宜深考其意也。
问:由汉以来著书立言合于经,而不杂诸子百家之说者,扬子一人而已
至论人物,则犹有可疑者焉。
庄子者,古之所谓隐居放言者也,而以申、韩配之,庄子申、韩之流也哉
颜子之于圣人一间尔,而以黔娄四皓配之,犹若有理焉;
至以韦成配之,不亦甚乎?
伯夷圣之清
柳下惠,圣之和,而以仲元配之。
仲元虽贤,然亦岂至是哉?
扬子必不妄也,有司求之未至尔,诸君其以告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