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钦宗皇帝辩诬并乞致仕劄子靖康元年七月二十六日 北宋 · 徐处仁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七一、《靖康要录》卷九
臣伏街市印卖文字,有太学正吴若上书,言臣常以十事蔡京,览之不胜骇愕须至陈述本末,以祈聪察
臣于崇宁间郑居中刘正夫等同从班是时蔡京独持国政
至大观元年,蒙道君皇帝擢为尚书右丞,日与蔡京争论政事不悦
道君待臣厚,且遇明堂大礼虽怒,臣未有以见逐也。
两月馀,臣丁母忧去位
既而居中正夫亦以他事有隙,而臣孤立无助,遂独两遭斥逐流落外方,凡二十年。
陛下即位之初,首蒙收召,擢为上宰夙夜罄竭孤忠未常敢以一言自明向日之事者,盖以方盛时生杀在手中,而臣敢忤其意?
于是为难
事败势去,罪恶暴著,略正典刑矣。
虽日言其过,人谁不能是以不复自明
至于暴其奸状,自有台谏,亦悉心奉行
若乃所立害民之政,日夜敷陈以次更革,此陛下明知
不意吴学正者,以十事京相诬也。
且以岁月考之,蔡京道君朝斥者五:崇宁间左仆射,臣时为御史未尝有章疏乞留也;
大观三年致仕,臣持服南京
大观四年杭州臣服阕赴长安
宣和二年致仕,臣以疾病任宫
宣和七年三致仕,臣以管钥北京
无上章留之理。
假使有之,则当时为敌之人,岂不暴臣之章,以治臣之罪哉?
不知吴学正所谓十事者果何时,而所谓十事者果何事耶?
上章人臣大恶也。
假如脱已失计而为之,固难隐讳自应默默羞愧,甘为名教罪人
实无其事,而谤言出于意外,使四方传播以为口实,臣又安得不自辨明
是以冒渎天听,乞特赐聪察,以息嚣谤,则臣死生幸甚
抑臣久有所怀,亦乞因其略为陛下陈之。
蔡京用事之初,恶元祐臣僚之不右已也,首为党论,以禁锢之。
既而郑居中王黼相继当国,各立说相倾,凡二十馀年,搢绅士大夫除托童贯梁、师成李、彦朱、勔及诸近习道士之外未有不经三人除用者。
既各有所因以进其身,则凡议论之间,各党其所厚善,而以众寡胜负,故其一罢,士大夫连坐而去者数十百人,及其复用,则又源源而来
既恩归私第,岂复有尽忠朝廷者哉?
更胜迭负,一进一退者,亦二十馀年矣。
私党既成公论不伸,朝政不纲,金贼内侮流弊之极,至于今日
所幸党魁既去,则其各所引用之人自当革心易意,勿怀私恩,勿雠私忿实效赤心尽忠朝廷以为陛下之用。
伏冀陛下公正之路,塞私邪之门,实用人才无有适莫
刑赏所加,视其功罪,而无容心于其间
使朋党之论消于未形,则朝廷安静之理,天下太平之期,是亦搢绅之福也。
唐李宗闵李德裕立党以相磨轧,搢绅之祸四十年不能解文宗叹曰:「去河北贼易,去此朋党难」。
李训用事,素忌宗闵德裕之宠,乃因杨虞卿狱指为党人常所恶者,悉陷党中迁贬无阙日,班列几空,中外震畏
文宗为下开谕群情稍安。
不慎其始之过也。
仁宗朝,贾昌朝陈执中杜衍韩琦范仲淹欧阳修等,亦指以为党,而相与胜负者二十馀年。
至嘉祐中韩琦为相,罔念旧怨,凡所进用之人,不分彼此,惟才是用,故朋党之议不治自消。
陛下仁宗为法,以唐文宗为戒,慎之于始,以福天下
《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陛下留神则幸。
所有吴学正书随劄子进,乞下有诘问言之所从,苟有其实不敢逃罪
若吴学正造为言以相授诬,亦乞略加究办,以警观望附会妄言希进之人;
鬻书者托其姓名妄行印造,则亦乞治其罪。
衰老憔悴,在北京日,三乞致仕
忽蒙陛下不次擢用,亦欲少效涓尘,以酬造化
不意今者吴学正欲以大恶为臣之罪,伏望陛下笃终始之眷,许臣解罢机务,守本官致仕,以全晚节
贴黄〕臣政和末久病不痊,蒙道君皇帝召为醴泉观使以便医药
疾病暨愈,因言外军民久困不早存抚,必有盗贼流亡意外之患,遂建格民之议,究军民利害蔡京大怒
侍御史张仆承宣风指上疏论列于是罢局,臣亦出知扬州
是时臣居京师不及半年今朝士大夫皆知其详。
由此观之,则臣之踪迹粗亦可悉。
伏望圣明洞察,许臣罢免,全其晚节
不胜幸甚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