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乃遇汝鸠汝方作汝鸠汝方 宋 · 张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六五、经义模范
因人以为书,必即人以名其书。
圣贤之书,所以达圣贤之心也。
伊尹之适夏,本心也,而其复归于亳,非尹之得已也。
之此心孰知之,而犹幸有贤者之可语也。
鸠、方之贤,即尹之俦匹欤。
而尹之入也,适然遇之,于是作书以贻二人,名之曰《鸠》、《方》焉,或者鸠、方有以明尹此心也。
「乃遇汝鸠、汝方,作《汝鸠》、《汝方》」。
尝谓圣贤之心惟圣贤能知之,惟其知心者各以类而合,故相与论心者亦各以类而见也。
是故之志不以语朱、鲧,之怀不以蹻、蹠,以其心之不相孚也。
孟明之遇叔向涤器而语;
伍举之遇声子班荆而言:以其心之胥契也。
然则圣贤不得已之志,卒然遇夫知心之人,安得不为倾写耶?
苟惟气类不侔意向不合,则遇阳货于途,且将逊辞以却之矣,遇宋牼石丘,且将昌言以排之矣,尚何至于作书以相告焉?
伊尹鸠、方北门也,果何所见?
而作《鸠》、《方》之书也,又果何意耶?
道行天下伊尹本心也,事天子而不事诸侯也。
方其从容莘野之中,固有望于桀之来聘也;
而汤币至焉,其所幡然三顾之馀者,非有意于汤,有意于桀也。
汤之进于桀也,礼也;
因汤以进于桀也,亦尹之素志也。
去亳而适夏,则汤无负于桀,而亦无负于伊尹
无愧于心,而亦无愧于君。
是行也,固真足以使是君为之君矣,真足以易狂作圣而存夏祀于垂泯矣。
奈何存亡定数,而桀之心终不可回;
天运废兴,而夏之政终于可丑。
桀既无心亦莫进,归与归与,行与子旋。
千里见王,是所欲也,不遇故去,岂所欲哉!
昔也烝然而来,今也怅然而返,则夫尹之入北门也,其心宜何如耶?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
焉得君子,以写我悲!
不意鸠、方之适相遇也。
于斯时也,则作《鸠》、《方》之书以述自夏归亳之意,岂能自已哉!
想夫拳拳王室之忠,恻然议论之馀,忧深思远之虑,隐然辞意之表,意其必曰「夏其沦丧,我罔为臣仆也」;
不然必曰「诲之谆谆听我藐藐也」;
不然必曰「嘉遁之吉,违之一邦也」。
是心也,人虽未必知,而汝鸠、汝方必知之,众人未必察,而汝鸠、汝方必察之矣。
言旋言归,固将所以事桀者事汤,移所以许桀者许汤。
夫既不能为有夏计,当为天下计耳。
其书不可见,其心犹可想。
惜乎有其义而亡其辞,汝鸠、汝方之贤不可考矣。
意者伊尹之适夏,鸠、方亦同此心也。
今自夏而返,知夏之不足有为也,则尹之心安得不鸠、方而言之?
是以知鸠、方者,亦尹之流亚也。
嗟夫
世之盛也,贤者以身载道相与作书以鸣治道之懿,伊陟之赞于巫咸周公之告于君奭是也谈笑以道之者也。
世之衰也,贤者以道载身相与作书以述其不得已之怀,微子之告于父师伊尹之告于鸠、方是也涕泣以道之者也。
故曰《乂》、《君奭》之书,所以贤者之常;
鸠方微子之书,所以贤者之变。
观书至此,可为三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