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圣学论 北宋 · 李廌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五二、《济南集》卷六、《苏门六君子文粹》卷四五、《历代名臣奏议》卷七、《宋元学案补遗》卷九九
臣闻效一官可谓卑矣,古之人必曰学而优则仕;
治一邑可谓微矣,古之人必曰君子学道则爱人。
子使漆雕开仕,曰:「吾斯之未能信」。
盖以学之弗优,不敢效官。
尹何为邑,子产以为未闻政学。
盖以学而后从政,乃可治邑
子路使子羔宰费,孔子以为贼夫人之子。
子路复曰:「有人民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孔子恶其佞。
夫效官治邑,必由学而后可;
况奄有四海,为天下君乎!
一日二日万几,何以俾有条而不紊;
万邦有众,何以俾乐推而不厌。
一言其几兴丧,系之好恶,所示靡然成俗,如之何俾百工熙哉,庶事康哉。
呜呼!
为君实难,可不学欤。
《乾》之九二曰:「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君德也」。
古之圣君任贤所以能不贰,去邪所以能不疑,作福所以能赏善,作威所以能罚恶,盖以圣人之道折衷之,断然皙矣。
所以能折衷圣人之道者,由其中有学问以为之主也。
高宗既旧学于甘盘,复师资乎傅说,观其好学之诚意,则曰:「尔交修予,罔予弃,予惟克迈乃训」。
可谓勤矣。
此所以为商之高宗
成王文王之大谟,继武王之大烈,观其好学之诚意,则曰:「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
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
可谓勤矣。
此所以为周之成王
于皇有宋,本支百世,世有哲王。
故天纵陛下之圣德,温文日就;
天诱陛下之宸衷,睿智夙成。
仁爱孝恭,出于天性,是皆生知,天毓受道之质矣。
重念承平累圣之业,御兹九有之师,欲致乎治,必先乎学。
学也者,致治之道也。
古之圣贤不可得而见矣,其言具在方策,要之皆王者事尔。
人臣学之,期以致君;
人君学之,自致其治。
故天地之情,阴阳之理,吉凶之变,失得之故,备在乎《易》,而卦者时也。
一治一乱,或美或恶,初不可齐。
乱可使治,恶可使美。
察理之变,为理之主,惟君乃能之。
臣愿陛下学《易》则体《乾》御《坤》,进阳退阴,观道设教,运神合德,使天下之时常为《泰》而无至于《否》,常为《晋》而无至于《剥》。
天子之学《易》,固当如此。
一国之事,系诸侯之本,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美盛德告成功者,皆在于《诗》。
四诗之名,各辨其实,不敢诬也。
臣愿陛下学《诗》,则为政之大,而无入于《小雅》;
为政以正,而无沦于变《雅》。
无若东周降于《国风》,必使功德终美于《颂》。
天子之学《诗》,固当如此。
夫尊王正法,谨始善终,详天地之灾祥,著君臣之美恶者,无尚于《春秋》。
臣愿陛下学《春秋》,则师治而戒乱,赏善而罚罪。
常为孔子者,无为罪孔子者。
、文、武、之世,其典、谟、训、诰、誓命之文,百王之心迹,治乱之大略者,无尚于《书》。
臣愿陛下学《书》,则考稽古之得失,操制今之法令,皇步帝骤、王驰霸骛,一皆得之。
陛下欲以正六职以治六官,必也学夫《周礼》,然后百工允釐,庶绩咸熙,巍巍乎其有成功矣。
陛下欲以正其威仪,详其辞令,必也学夫《仪礼》,然后五礼之合制,见于典章文物之间;
六仪之中节,见于动容周旋之际,焕乎其有文章矣。
陛下又当发挥之正道,锄薙百家之邪说,在亹亹而已。
《乾》之《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诗》曰:「勉勉我王,纲纪四方」。
惟陛下不倦以终之,则日进无疆,圣益圣矣,天下幸甚!
伏惟陛下有圣人之材,而居圣人之位,能进圣人之学,以充圣人之道,则功利天地,泽及万世,可侔德商宗周成矣。
虽然,陛下有好学之诚,而无进学之说;
陛下有望道之意,而无明道之人,则或博而寡要,劳而无功。
故陪卿之列,宾师之选,不可不慎。
臣愿不可与迂儒共学,迂儒好为太高不经之论,将使陛下畏道之难行,或自画矣。
不可与佞儒共学,佞儒好为苟合过情之誉,将使陛下志满假而轻道术,或自圣矣。
愿陛下妙选忠义正直、博学守道之士,以备顾问,则用力少而见功多,适道正而为利溥,天下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