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送何泗州 北宋 · 苏元老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二二、《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七○
元老少时读史循吏传,以奉职循理,自中人能之,宜其叙列猥多
司马氏《史记》、班氏汉史》所纪,止五六人范晔而下,至庞杂也,然犹率不过十数人
意其是非取舍,时有遗漏,不概见而尽出之。
及游京师六七年,往来周、秦、楚、郑之间,所见若闻公卿大夫至多可喜不少,然求其追配龚、黄温然循吏称者,盖未之见。
则遂以为循吏实少,而史所传可信不妄,今之世其无是决也。
未几有以英州何公大夫石桥》诗相示者,元老惊焉,问其庐,明日见之。
望其貌,肃而温;
听其言,质而有理
观其意,宽厚爱人
退而察其为人忠信岂弟外内惟一无不可爱,知其为长者也。
已而闻之大夫之刺廉与英,皆视民如子所至能声治行尝为天下第一,则为之叹曰:「吾求循吏于世久矣乃今得之」。
由是疑古循吏未必少,而史所传未必信,自悔浅量当世士大夫也。
其后大夫移刺眉州,而元老为之民。
大夫之为眉州也,如元老所闻于廉与英,且又元老所亲见,则信乎其为循吏矣。
元老尝从里人之后见于左右,得日闻其所未闻,则大夫之贤,又似夫不止为循吏,盖毅然端亮之士也。
元老之识大夫于今五年,而所得循吏无加于其初,史之所传,姑又信之,则大夫之贤益可贵
元老尝谓使凡与上共理者皆克如大夫则天下无不治
然而大夫不易得也,则又谓大夫宜在朝廷,使天下被其泽,不宜困于一州,使不博而偏。
故于其去眉州而来京师也,以为当留于朝廷然且不敢必者,毅然端亮,宜未易遇合也。
已而果出为泗州
夫水一也,上者为云雨下者陂泽云雨之所施者远,而陂泽近,然而岂有择于上下哉?
大丈夫不为公卿,则必为刺史,有民有社,亦足以发其志。
大夫之志,有以自乐,而元老云云不已者,非私于其所厚也。
循吏不得见,叹里之长老不借留之,惜其不遂立于朝廷,而使泗人独受其赐也。
故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