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扬雄别传 宋 · 晁说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一七、《嵩山文集》卷一九
刘歆作《方言》,移书曰:「诏问三代秦轩遒人使者八月巡路,𡨃代语僮谣歌戏欲得最目,因从事郝隆求之。
篇中但有其目,无见文者。
先君数为孝成皇帝言,当使诸儒共集训诂
成帝以为意,先君不能独集,至于身,修轨不暇,何遑更创?
属闻子云采集先代绝言,异国殊词,以为十五卷其所解略多矣,而不知其目。
非子云澹雅之才,沉郁之思,能经年锐精成书
良为勤矣。
虽不讲过庭,亦克识先君雅训三代之书,蕴藏于家,直不计耳。
今闻此,甚为子云嘉之
以今圣朝留心典诰发精殊语,欲验考四方之事,不劳戎马高车之使,坐知谣俗适子云攘意之秋也。
不以是时仓廪以振赡,殊无为明。
上以忠信明于上,下以置恩于罢朽所谓畜积、善布施也。
萧何造律张苍推历,皆成之于帷幕,贡之于王门功列汉室名流无穷
诚以秋之时收藏不殆,饥春之岁散之不疑,故至于此也。
今谨使密人手书,愿颇与其最目得使入箓,令圣朝明明之典」。
曰:「敕以殊言十五卷,君何由知之?
归诚底里不敢违信
不师章句,亦于五经之训所不解。
尝闻先代輶轩之使奏籍之书,皆藏于周秦之室。
及其破也,遗弃无见之者
独蜀人有严君平临邛林闾翁孺者,深好训诂,犹见輶轩之使所奏言
翁孺外家牵连之亲,又君平过误有以私遇,少而与也。
君平财有千言耳,翁孺略有梗概
翁孺往数岁死,妇蜀郡掌氏子,无子而去。
始能草文,复论思详悉集之。
张伯松不好赋颂之文,然亦奇之,常为言其父及其先君喜典训篇目颇示之,伯松曰:『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
又言:恐为《玄经》,由鼠坻之与牛场也。
如其用,则实五稼,饱邦民,否则为牴粪弃之于道矣。
伯松独何德慧,而君与谮隙,而当匿乎哉
其劳戎马高车令人君坐帏幕之中,知绝遐异俗之语,典流于昆嗣,言列汉籍,诚雄心至精之所想讲也,死之日则今之荣也。
不敢有贰,不敢有爱。
少而不以行立乡里,长而不以功显于县,著训于帝籍,但言词博览翰墨为事
试崇而就之,不可以怠。
即君必欲胁之以威,陵之以武,此又未定未可以见。
今君又终之,则缢死从命也。
而可且宽假延期,必不敢有爱,唯执事者图之。
长监于规绣之就,死以为小,雄敢行之」。
时歆为王莽国师威权可畏,而之辞如此,盖明其心不与歆也。
然当其时,士皆言符命,劝代汉,唯恐其晚。
前后封侯百数,其不附丽者,辄杀之。
朝廷闻人,既不言符命,然不可以默。
既僭,乃奏《剧秦美新一篇剧秦惨酷,而美诸新,待新犹甚秦耳,自圣而弗寤也。
先是建国五年元后崩,作诔,有曰:「汉庙黜废,移定安公。
皇皇灵祖,惟若孔臧」。
其言亦无阿倚,特以耆老久次中散大夫
更易百官变置郡县制度大乱,士皆忘去节义,以从谀取利,乃作《司空》、《尚书》、《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司农》、《大鸿胪》、《将作大匠》、《博士》、《城门校尉》、《上林苑令》等箴,及《荆》、《扬》、《兖》《、豫》、《徐》、《青》《、幽》、《冀》、《并》、《雍》、《益》、《交》十二州箴,皆劝人臣执忠守节,可为万世戒。
先是蜀时,尝著《蜀王本纪》、《蜀都赋》,以极其山川地里人物之实;
又尝录宣帝以至哀平纪传皆备,其后班固因之。
严遵君平高蹈之士也。
京师显名,数为朝廷在位贤者君平德。
杜陵李辟彊素善久之益州,喜谓曰:「吾真得严君平为吏矣」。
曰:「君备礼待之彼人可见不可得诎也」。
辟疆以为不然及至致礼,与君平相见,欲屈以为从事,卒不敢言
乃叹曰:「扬子云知人可谓哲矣」。
同郡里中田仪与幼稚交,后举之于朝,久为五官郎中,以私得罪
时举仪者皆怀赧低眉以自恐恨,刘歆亦为云云曰:「仪举至日之任也。
知人之德,犹病,何惭焉」?
议者终多之知君,而不以田仪累之也。
孔子元者,孔子十七世孙也,为郎校书七年,官不益,或讥以不进取,独与善
山阴陈嚣义行名未振上书荐之,于是声名粲然传世矣。
仕至太中大夫
潞水伶玄好学音律,善属文,然无所矜式
独知其才,而病其学之不适正,知之而弗好也。
好恶不苟如此
及于《法言》,称谷口郑朴子真李弘仲元严君平
人闻之,有愿载名于《法言》者谢之,虽林翁孺不得与也。
甘露元年戊寅鸡鸣生。
天凤五年四月乙丑晡卒。
安陵阪上侯芭桓谭共为治丧朝臣郎吏诸公世子来会送甚盛。
为敛赙,起祠置茔,负土作坟,号曰「玄冢」,与守坟子礼
有子曰童乌九岁与《玄》文,先卒。
比岁一男竭力归葬于蜀,由是益贫。
卒,不能归葬,而妻子孑还自长安
嵩山晁说之曰:扬子孔子之道立言明教,宜其行事甚大,昭著无遗
而有不见本传者,得之于诸子书传记,因次第之,为《别传》焉。
有与本传异同甚者疏之。
为郎,不愿受奉,以视无仕进心。
幼子卒而经纪反葬于蜀,以视不终长安
守一官而阅三世不迁,观其人,岂诣行在献赋者?
本传言奏《甘泉等赋
杨庄雄文成帝,帝因徵待诏,而肯为王音门下吏耶?
至于投阁事,余亦疑焉,而世已有辩之者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