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钝庵新记1125年2月8日 宋 · 晁说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一六、《嵩山文集》卷一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
临淄赵子和仁裕,少力学慎言行,恐奕世盛德之辱,久不得调,耻乎独善,则为黄帝岐伯之学。
虽克起死,而自谓隘也,乃退而为佛学
颇闻天台智者之教而叹曰:「圣师不可得而见矣,愿得人师焉。
人师不可得而见乎,顾无经师哉」?
且复叹曰:「南山之律、南宗之律,与观师之经、基师之经,若论其在青齐济岱间,童稚与知也。
唯是天台智者之教,曾无一人近缘乎?
吾庵之钝名不亦称乎」?
宣和庚子夏京师嵩山晁说之,曰:「子闻天台智者之教,宜以闻我」。
谨谢之曰:「无状年过五十,飘○甬江,遇四明尊者法智诸孙
幸而知智于灵山法华会,犹见如初,而未散也。
释迦不灭,而多宝佛塔亦在吾目前不没赫然放大光明照我身,亦照子身,我之所及者,亦子之所及也,子无以自屈
文殊不识妙音三昧弥勒不识地涌一人善吉茫然以弃钵,身子怖畏而却花,子谓钝乎利乎?
华严日出建立法界,彼钝根菩萨乃于《般若》有闻焉,而后入乎法界否则待《法华》乃入,又否则待《涅槃》乃入,子谓利乎钝乎?
法华》开权显实,而《华严》、《般若》者,皆吾《法华》之方便也。
有无量义以导《法华》之言,后有观普、贤行法以笃《法华》之行。
法华》乃从三请四,止示一佛乘,火宅以接势力,穷子以诱声闻药草以归大乘
化城之有定,系珠之无定,髻珠之集功德,医予之不集功德,皆利乎钝者也。
常不轻菩萨,与夫善根比丘,于一切众生皆强毒之,宁钝而不利,世固未尝有钝者也。
同成一佛也,彼《维摩》行乎非道,《仁王法性五阴,《楞伽不思议熏、不思议转,《涅槃》以众生为非众生众生金光无明故有占察法,依妄心分别故有佛藏》示相,《地持》对教,《圆觉三观法,《楞严》七推心,皆不为利恨而兴悲也。
自佛示灭之后,得斯旨者曰龙树菩萨
一心三观,是谓妙境,是谓妙观
由是而有天台教焉,即三而一,名之曰止;
即一而三,名之曰观。
止观者,定慧寂照智断之异名也,一切佛法于兹矣。
先是南岳禅师不空如来藏,具性具相,智者因之,开门倾仓,行大法施,横该四教竖彻三境,是谓妙圆,是谓妙中。
兼乎《楞伽》之变《华严》,《阿含》之造《大集》,《楞严》、《佛藏》之具其要,则三种观法二种观境四种三昧,得乎观意,證乎观相。
其在四三昧中觉三昧,百千三昧中法华三昧六波罗蜜中禅波罗蜜,则去丈就尺,去尺就寸者也。
子根利也,请以法行入,句句起观,请修真如观,證心三昧
钝则请以信行入,藕丝悬山,请修唯识观,證色三昧
究观智者十境十乘,在阴界入心,在烦恼心,在病患心,其于四念处,则在一念明心
荆溪法师则唯在阴界入,妙乐不出五阴辅行不出根尘一念
厥后唯吾四明尊者得之,乃立观妄心一法,而不观真心就事辨所观心
自《华严》之顿,以入《法华》之圆;
知《起信》之圆,适可为吾《法华》之别。
或有之者,卒无以加损,而久益彰也。
大抵吾宗所以永异他宗,不容同世并语者,其唯三千乎,其唯观具乎,其唯观心乎。
唯三千则无法不备本寂三千,事变三千,界界三千。
彼彼三千唯具,则性具修具、事具、理具、造具、变具,各具、互具、偏具。
心摄一切一切摄心唯心则不佛法太高,不厌众生法太广,而即一句一字一尘一沙皆入吾心,以成法界
于是乎身与心息三者定,内合调
眠食二者定,外合调
性恶以体之,理毒以析之,四运以推之,三性以检之,四悉以派之,六即以会之。
迷中一念为总,而理造事造三千为别
或可修,或不可修,心次第,或不必次第泯绝华严》之利钝是即光明是即常寂光,三千果成,咸称常乐
由是四土之仪,亦待吾智者以出也」。
子和请书之,刻于庵壁,以代坐右铭
予言无一字出予之私也,何惮而不书
宣和七年乙巳二月八日庚申嵩山晁说之记并书。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