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贾子庄 宋 · 晁说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二、《嵩山文集》卷一五
说之启:去岁道出于黎,鞍马匆匆间获见眉宇,固已为慰。
比至武安,见邑子士夫奉称者如一人,又益以为足下喜也。
令季时相过,破我岑寂相与谈至胜处,颇恨大陆不在席也。
此情区区,未亦可言。
固安小人常态不能书牍自致,乃先枉翰墨推与过当,感仄,又复何以言?
窃惟盛意所遗者既诚矣,敢不以为足下谢。
足下所患读书之未博,真得所患哉!
惟此一事自足以出流辈上。
譬如甘太官之膳者,恨八珍未极也。
且以《诗》为之言,世之人孰不读《诗》,而几《诗》在《春秋》间耶?
孟子所谓「《诗》亡然后春秋作」者若之何谓之亡耶?
可不约《春秋以为诗乎?
读其诗必得其人,而君臣父子世次,《诗》家之要也,其可不通谱系之学乎?
十五国暨周商之国山川,所感深矣,其可不知古今地志乎?
鸟兽草木虫鱼今古不同名目,识尤难,而比兴于是乎在,陆机顾野王之外,复有所稽乎?
所谓文字诂训者,安得古《尔雅以为證乎?
而《三仓》、《广雅》、《方言》之类,其可废乎?
《诗》之音读,实叶歌笙不必与他经同。
古人之读无传可不尽信陆吴兴之音乎?
一经所及如此,而欲坐穷五经精微岂不艰哉?
足下患所读之书未博也。
然此语不为新学辈出,唯足下好古与仆同病,乃及之也。
足下谓后之书多于古则不然刘歆扬雄云:「三代之书蕴藏于家,直不计耳」。
顾弗多耶?
今有一《周易》而无《连山》、《归藏》,有一《春秋》而无千二百国宝书,及不脩春秋》有卿礼二、士七、大夫礼二、诸侯礼四,诸公礼一,而天子之礼无一传者,不知其传孰多于其亡耶?
蕴藏之后日月既久,著述之士益众,宜其书之愈多。
不幸梁元、隋炀皆有覆舟之祸,士夫之藏因亦沦丧
近而安史五季干戈相寻之馀,其存又复有几耶?
足下试以隋唐《经籍志》及吴氏《西斋录》求于今想见足下浩然叹息,继之怒嗔也。
说之累年来尝欲求崔鸿十六国春秋》、萧方等《三十国春秋》,勤未之得。
司马公休言温公所考《十六国春秋》亦非崔鸿全书,则后世之书未多于古也
足下既欲学之博,则不可不觚牍之传,故及诸此。
若论古人所以臻极者,则此言可忘。
足下筑岩、钓渭之徒果在书耶?
不在书耶?
说之二子者必有所读之书耳,弟不知其书为何书也。
二子所以二子者非书也,譬如和、扁亦㕮咀世间大黄甘草,而不可以大黄甘草和、扁也。
足下又疑孔子颜回迁怒不贰过好学,则学果不在书者亦非也。
孔子鲁哀公而为之言耳,至于季康子者,则不及诸此也。
若夫正为颜回而发,则堕支体、黜聪明云者,其亦可乎?
要是孤陋寡闻颜回耳。
「行夏之时,乘商之辂,服周之冕」,非学则何以哉?
足下读书以为学者后世之事,则得之矣。
古人未尝废书,而不以读书为学也。
孔子于《易》三绝韦编,与夫游夏不能措一辞于《春秋》者,皆后世增大之语也。
不必其实否,然亦不害其为孔子也,足下可不于此也。
若夫孟子》之书,则亦不必论其文之如何,是直万章公孙丑之徒所次耳,何有孟子哉?
足下试以唐陆善经孟子》对今孙宣公校定孟子》,断可见其文之异同也。
如必以文论孟子》,则可以色论太姜太姒欤?
是未为知言也。
而文固大矣,必以《孟子》论之,则《孟子》未为擅场也。
足下所患文之高污史奇怪者,苟能博学于文,而不以读书为学,则无所患也。
足下不以读书为学无乃扬雄「学以修性」之说乎?
此正缪悠云耳愚学者未之悟也。
足下求诸性果何所亏,而有待于修耶?
修果何功于性耶?
足下才邵且有志,则识古人所以学矣,何有说之之言哉?
以为足下谢耳。
说之比来为吏,弃尽平生之学,而学佞学随未之有得一日足下技痒,其言拙无足取,徒自有感于前日也。
日来又以无年之故,文移词讼贼盗倍多,益败人佳思,踰月乃得于灯下草草具此,较略不究万一,可怜恕也。
岁暮苦寒,万万加爱。
子应此中甚安,不宣
谨状
十二月初三日说之再拜子庄秘校足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