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冲隐先生墓志铭 北宋 · 蔡卞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八七、《茅山志》卷二六、《句容金石记》卷四
先生氏笪,名净之金陵人
得一,少不事事晚好道术乡里号笪翁。
馀杭杜道士者,自匿其名,常从翁游。
先生方在娠,一日夙兴,见杜道士入其门,俄失所在,心异之。
有顷先生诞焉。
先生生而淳澹识度深远,幼不茹荤
六七岁,日诵书数百言
群儿嬉,辄画地为道家像。
父携之游茅山
静一先生刘混康结茅积金峰,一见称之曰:「是子他日天师也」。
示之以轻举之法。
先生跃而大喜,愿留师事,誓不复归
父亦欣然许之。
服勤左右累年
王安石閒居金陵,闻静一高行遣书致礼邀之。
先生奉杖屦以从。
试与之语,率皆造理,屡称善焉。
元祐中,臣守宣城静一先生持书过之,馆之后园西室。
前有华果林木叠嶂楼台之胜,近俯城市远望百里间。
先生终日静坐未尝出门
心窃奇之,乃出缗钱度为道士
先生益精笃。
静一悉以三洞经箓畀之,书符咒水以弭疾除邪,率多验。
累年之间,尽得静一之道。
深居山林之幽,而声名暴著一时
哲宗皇帝在宥天下搜求道术之士,首召静一来朝京师
从师入见,顾其貌异焉,锡师名以宠之。
元符初,赐所庐为观,号元符
今天躬体妙道,以临万邦,命守臣敦遣静一造朝,勿听其有所辞。
先生与之俱来礼遇尤至,敕有司大新厥宇,亲书宫名以赐,更号守静法师,领住持事。
明年,复召入朝
进见弟子从行者皆有恩数及之。
久之得请还山,又加号凝和」,赐御书画,以宠其行。
大观四年,复至自茅山
天子命即所馆建坛席,俾倡其教,以示学者,遣中使赉之。
缙绅士大夫多从听受
固辞还山,上更以御书及画静一遗像付之。
先是九幽黄箓久废,世罕道者
先生发明之,二科仪式大显于时
深山绝峤,学者栖处其间时或淫雨积雪径路阻绝先生必亟往饷之。
岁稍不登,辄令减田租之入,以糜粥食饥者;
不幸殍,衣衾瘗之。
居数年,一日,召其徒谓之曰:「吾今年四十有六,昔吾先师记吾之数,不逾于此,吾将化矣。
国重恩,不得面见天子」。
乃索笔自草遗表以闻。
翌日,具汤沐易衣冠而逝,时政和三年七月三日也。
表闻天子嗟悼,诏赠冲隐先生,赉之缗钱
以其年十一月封窆于大茅峰之阳华盖峰下。
受业弟子数十人,其上首曰傅希列、徐希和,为养素法师继踵住持,而希列被召右街都监
三年,又诏赠先生之父为承事郎,母周氏孺人
盖自先生少时,臣已识之,及其将终,亦令人喻意于臣云:「写遗表毕,属期已至,不得书数言以别」。
既葬数年,有诏使为之铭。
铭曰:
识道之真,则遗其形。
初成得之上入太清
静一慕焉,少也无营
庐峰颠,以逮于成。
谁其嗣之,允矣先生
天子嘉之,荐锡休名
召语于前,理畅而明。
形虽有逝,神则常升。
绪馀之传,粤在斯铭。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