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杨循义 北宋 · 陈瓘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八四、《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一○七、《宋文选》卷三二
太虚无形寂然不动,而天地氤氲之义循环升降屈伸聚散未尝休已
人之于道,知氤氲不异不已,则义发于仁,可胜禦哉!
鬼神情状与天相似不违者,其惟大人乎!
湛乎其止也,浩乎其动也,其止也顺,其动也健。
所以立行天地之中者谓之易,所以立人道者谓之仁、谓之义。
实一而名二,体混而才三,莫不乾坤之义焉。
义之为义,其大如是
大则无外也,而告子外之,眩其名之异,昧其实之同,而仁之与义间不合矣。
禹、稷颜回,一穷一达,其仁同,其动也。
易地以观之,则时措之宜所以为同也。
乌乎同哉,各行吾敬,同乎宜而已矣。
一穷一达存乎命,措而皆宜存乎义,命义合一存乎理。
存理之学,致曲不贰洞明俱炤。
习焉而察之行之,而有未宜也,则徙焉而已
不徙则不精,不精不足以致用
循而集之,当以其序,将以精义
而吝不知徙,则滞于有方之地,终以不而已矣。
故曰:义,仁之动也,流于义者,于仁或伤;
仁,体之常也,过于仁者,于义或害。
然则义或伤仁,仁或害义,是皆固而不化之病。
勿吝而徙焉,斯得药矣。
聚有妄之毒,杂君臣之品,而返攻无妄,非瞑眩之药,其何以膏肓乎?
可药而吝,可止而进,何如其义?
譬如累土为山,习之孜孜不息,虽百仞之崇,可指日而成。
其所孜孜而为者,是仁义之山乎?
仁义之山乎?
功亏一篑所宜戒也,然有孜孜乎彼,未成一篑,而宜止者。
如曰吾功垂成,曷可亏乎?
力策之,终之以不倦。
止乎遂非之地,而其进益锐,盖必进至于无可奈何而后已。
习坎之坎,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其进岂如是哉?
丘陵学山,不至于山,止乎自画之分尔。
习坎之坎,不舍昼夜,以必进为贤,以不为是,以无可奈何为终,流陷之伤,甚于告子之祸。
曾不丘陵之弗进,博弈不已者也。
是故进吾之善,而不善自止;
止彼不善,而其善将进。
阖辟二理进止无殊习。
天下亹亹不穷夫子循循不倦,其教也而已矣。
舜之徒孜孜焉,蹠之徒亦孜孜焉,其进同,其为异。
为蹠而垂成者能徙而适舜,则述循循之义者将受之乎?
拒之乎?
太虚循环之义,存文王在帝之仁,习《中庸时措之宜,曰损曰益,曰益曰损,方止方进,方进方止无适也,无莫也,比义而已,焉不在养吾浩然之气乎?
有事焉,勿忘勿助,非急辞之所能致也,在瞬养息而已矣。
某于仁义之说,溺于诐陷,固而不化者为日已多,微横渠先生直攻其弊,则诐陷内伤愈久愈固,而自还之路终茅塞矣。
弃旧德于垂成覆新陷于平地,既远且复,默怀暮觉之愧,可胜叹哉!
循义闻善于庭,渊源深远,其于动静光明之道、缨冠闭户之宜,闻之久而肄之熟矣。
执谦养晦下问不能,岂克己之学当如是乎?
颜何人哉,晞之则是
某方畏仰不暇,其何以高明乎?
聊诵先觉遗编之颂,述而赞之,以致老愧欣慕之心。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