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治通小序 北宋 · 晁补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二一、《鸡肋集》卷三四、《苏门六君子文粹》卷六九
毁誉不敢浮事实,因以加赏罚,谓之袭情。
赖之以生,不可一日无也,谓之饮食。
天日之清明,奴隶识之,谓之共知。
权言,圣人之所独见也,谓之夜行。
所挈者要而顺者众,谓之裘领。
如桡止水,恶其波起,不如遄已,谓之本宁。
本彊则精神折冲,谓之折冲。
譬如播种,终必粒;
譬如凿井,终必汲。
谓之可为。
钧金舆羽,不可以为重轻之实,谓之揣本。
诚者政事之本也,谓之致诚。
常德不忒,世自低昂,而吾之为常者一,谓之常一。
事有根本,不可须臾离也,谓之辎重。
先河而后海,小式为本而大为末,谓之务本。
非其道,虽微不可假人也,谓之名器。
五味异和,谓之相济。
始施之逆,利在后日,谓之要终。
天欲风,草木未动,而鸟已翔,谓之前应。
小人以为剪剪耳,君子畏焉,谓之微大。
象见其牙,而小大可论也,谓之迎知。
推其派而知其所从来深,谓之逆流。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谓之贵疏
中流失船,一壶千金,谓之贱适。
事或不相谋而相病,谓之鲁酒。
一人曰玉,十人曰珉,举世皆曰珉,谓之众意。
事致其极则其后无以加,谓之穷反。
狂者东走,逐者亦东走;
寒者战,惧者亦战,谓之似是。
以挛拘之语疑域外之事,谓之常谈。
一言而得人之心,谓之察鸣。
谓狐为狸,则不知狐,又不知狸,谓之胥失。
蚌𧑐相持,田父捃之,谓之两得。
击舟水中,鱼沉而鸟扬,谓之同离。
月不知昼,日不知夜,谓之物曲。
且冬且夏,谓之迭胜。
攘公议之近似者,以盖众口而济其私,谓之借公。
志大心劳,所以求者非其道,谓之非分。
益而不已必损,谓之胜惧。
知所以弱则彊矣,谓之削喜。
事蛊物极,而后可以转败从新,谓之转败。
名实不亏,而能使其喜怒移,谓之朝三。
欲近四旁,莫如中央,谓之近四。
水避碍则通于海,谓之曲成
寡能似德,拙言似默,欲上者识,谓之破庸。
捷趋而速至,中道而备憩,不如椎之久,谓之椎久。
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谓之始驾。
人取我予,人予我取,谓之独获。
佃鱼网罟,利随世兴,谓之知化。
败不在大,一毫萌之,谓之见微。
无谓不效,姑听其告,谓之养敢。
胡越可使无异心,谓之同舟。
徒曰「古人不我欺」,而不知时事已异,谓之信书。
旦用旦效,暮用暮效,而不可以经久,谓之欲速。
挟事怀欺,明能知之,为之诘诈
唯有德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谓之量力。
夕而亨牛,牛乃飨客,会其已食,谓之失时。
文是实非,谓之名好。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谓之已甚。
法析毫釐,小遍大遗,谓之密纰。
以势使之,钝者厉,怯者奋,谓之矢激。
利不百,不变法,谓之重改。
谟定于先,群言不能易,谓之不摇。
毒蛇螫手,则勇士断其臂,谓之存大。
示之好恶而民知禁,谓之上欲。
有德者进则朝廷尊,谓之德威
舆马致千里,舟楫涉江河,谓之假物。
入有拂士,出有敌国,谓之常存。
尾大不掉,谓之本弱。
藩篱不饬,谓之外轻。
曲士不可语于道,而圣人惟时变是守,谓之达节。
立不易方,非招不往,谓之守官。
作法于凉,其弊犹贪,谓之谋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谓之积微。
川泽纳污,瑾瑜匿瑕,谓之忠厚。
苦节不可正,故大教务因俗,谓之人情。
论卑古人,而才不足逮当世,谓之高论。
将以重之,适所以贱之,谓之过爰。
见几而作,不俟终日,谓之转圜。
以天下为心,好恶不在其身,谓之大度。
若缓若纡,为国之本,不可以无,谓之阔要。
十羊九牧,不若童子之独,谓之专任。
言异言逆,视道以为则,谓之不惑。
不患众之不知,患蔽谋者非,谓之宝断。
臣民异志,则朋党进,在明公议,谓之一下。
赏一切之功,乱百世之法,谓之贼下。
举纲而略细,谓之大体。
数米而炊,不足济天下,谓之小节。
始勿轻举,人莫测然否,谓之静胜。
臣无求于其君,故进退不累其身,谓之取重。
高为量而罪不及,远为途而诛不至,谓之大望。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谓之远怨。
杀身以为国,然不足以拯世之溺,谓之无益。
理无常是,事无常非,谓之通变。
今日用之,明日不可复也,谓之日改。
舍法任人,废法法存,谓之小纵。
虚名无益事实,而藉以镇人心,谓之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