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曾文昭公行述1133年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九四、《杨龟山先生集》卷二九 创作地点: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
公讳字子开建昌军南丰县人
曾氏系出于鄫,少康之子曲列之始封也。
更夏、商、周千有馀岁,微不见经传
春秋之际,为所灭,其太子巫仕鲁,乃去邑为曾氏。
生阜阜生晰,晰生参,参生元、西。
父子俱为孔门高弟,曾氏遂有闻于世。
自是复晦而不显,又千有馀岁。
至宋兴,公之皇祖密公始以文学太宗、真宗名臣于时荐登膴仕者,代不乏人
至公又以文学进士第,调台州黄岩主簿
邵安简公闻其贤,请为州学教授四方之士盖有闻风重道接踵至者,蹐门授经虚席
是时上方向用儒臣欲以经术造士近臣言公经行宜居首善之地不宜淹留一郡,有旨延和殿赐对
公所陈皆上所欲闻者,酬问久之,殆将更仆矣,除崇文校书国子直讲
未几馆阁校勘删定九域志》,改大理寺丞同知太常礼院,权判太仆寺殿中省
元丰元年,除集贤校理,转殿中丞
久之,上读公所撰《曾鲁公行状》,称善。
修仁宗、英两朝正史,乃以公为国史院编修官
中书公巩入判太常,以亲嫌礼官,判登闻鼓
自秦以来礼文残缺先儒各以臆说无所稽据,公在职多所釐正。
亲祠皇地祇北郊,盖自公发之。
众议不同而公引经辨析词旨精悫,故异论莫能夺。
其议明堂配享遍及五帝,初虽不合,后亦卒见施用
官制行,除吏部郎中,每便殿选人,上常目送之出殿门乃已。
再迁朝奉郎,与修两朝宝训
国史成,锡宴。
故事,非侍从不坐殿上特命进公,其眷遇之厚,盖示将用公也。
未几,丁太夫人忧,居丧哀毁瘠甚,年未四十,髭发尽变。
服除,入为户部郎中复还吏部,迁右司郎中覃恩赐绯银鱼
哲宗嗣位宣仁太后垂帘听政,用司马温公、吕申公宰相士多傅时自效,公独挺然不为世变所移,由是诸公益贤之,知其有常德也。
公先史官,故命公充《神宗实录》检讨官。
起居舍人权中书舍人,数月,召试即真
实录修撰,赐三品服。
初除未拜命书,会除叶康直直龙图阁、知秦州,公即上疏康直素不闻有可用之材,昨在陕西随军失亡为多,先帝常命械系,欲诛之。
康直谄事李宪卒赖以免,其人可知矣。
正当黜退,以章先帝之明,岂可更加奖擢
执政讶不先白,言者承望协力攻之。
范公纯仁枢府,语人曰:「善人见容,则纯仁不可居此矣」。
诸公知公所与,咸为之言,章请外五上不听,乃出视事
门下侍郎韩公维面奏范百禄所为不正,及有非理事十馀件,帘中怒甚,以为辅臣奏劾臣僚,当公行章疏明论曲直,既无明文何异谗毁,黜知邓州
公不草制两上章论之,曰:「维执政,为朝廷别白邪正是非,真得大臣体。
案牍不具,出于口奏岂可便谓之欺君
大臣参与国论臧否人物不必一切须形文字,顾所言当与不当,行之人心服与不服耳。
陛下口奏而已,遂谓有欺君之意,臣恐命下之日,人心眩惑,谓陛下疑似之罪逐大臣,恐于陛下盛德不为无损
执政大臣自此为戒无敢开口论议臧否人物君臣上下更为形迹,恐非陛下推赤心待大臣之谊,亦非大臣展布四体以事陛下之道也」。
竟以他舍人行下
事虽不从士论韪之。
谏官王觌言执政,忤旨,落职润州,公封还词头,言:「觌之一身出入内外不足重轻,而陛下腹心大臣,寄耳目台谏,二者相须不可阙一。
一言论及执政即日去之,是何异腹心,涂耳目岂不殆哉」!
上悟,加直龙图阁
三省议更科举,公独建议以谓:「三代两汉人材之盛,风俗之美,后世莫能及者,取士以行,不专以言故也。
今虽诏内外官举经明行脩之士,中第之日优其恩典不独取之以言,又本其行,庶乎近古
然徒使举之,而不由乡里之选,又无考察之实。
与斯举者随众牒试于有司糊名誊录,校一日之长不惟士失自重之义,且于课试之际,无以别异众人
所谓本其行者,亦徒虚文而已
谓宜别立一科,稍仿三代两汉取士官人之法,因今之宜,斟酌损益要之无失古意而已
至于投牒乞试、糊名誊录之数,非古制者,一切罢之。
待遇恩数,尽居词赋经义等科之上,庶使学者经术,惇行义人人笃于自修,则人材不盛,风俗不美,未之有也」。
太皇太后受册有司检用章献明肃太后故事当御文德殿奏疏曰:「伏见太皇太后听政以来,止于延和殿垂帘视事,受契丹人使朝见,亦止御崇政殿未尝出践外朝
外朝天子之正宁,太皇太后崇执谦德,不欲临御以为天下后世法。
推此言之,受册外朝,殆非太皇太后之意,特以故当然耳。
窃详故事天圣二年两制皇太后受册崇仁殿,仁宗自出圣意特诏有司文德殿,此盖人主一时之制,非典法也。
愿下明诏屈从天圣二年两制之议,受册崇政殿,仰称太皇太后克己复礼谦恭抑损盛德」。
中批学士院降诏,如公所请。
是岁坤成节,礼官建议崇政殿上寿,其升殿赐酒文武百官拜表班次并用天圣三年故事
三省枢密院时降朝旨不全天圣三年故事有司之议,乃引九年会庆殿上寿如乾元节之仪。
奏疏曰:「太皇太后昨降诏书以谓不敢自同章献太后,今此举似与前后本末不相称,殆非太皇太后之意,特执政大臣出于不思耳」。
疏入,从之。
公之画规太母听言前古靡俪焉。
主圣臣直,宁有是夫?
皇太妃亲属韦城县民侯称者,负官钱内批特与宽展纳钱年限
公言:「此在县官至微末,恐不足以上烦诏旨,以启倖门」。
又言:「近日颇有干求内降特与差遣者,此虽未足仰累二圣大公至正之德,窃恐侥倖之人转相扳援烦渎圣听。
杜渐防微,宜自今日」。
仍录仁宗戒敕内降入条以进,乞置之座右,少助省览
奉使契丹回,道过雄、瀛二州百姓各经国信使陈述役法便事公言:「臣于役法本不详知,乞明诏有司更加考察不惮增改归于便民而后已。
昔在熙宁中更定役法,臣兄布实与其事,臣今言之,不为无嫌
承乏从官出使,亲见二州民有陈述不敢顾避隐默自全计也」。
又言:「臣以使事还至河北,闻朝廷王孝先开孙村口,回河东流,复故道
及见运使谢卿材河流稍入地中无可回之理,但当闭塞支流,纵之北去正是其所无事
卿材尝画八事闻于朝,简易明白,似有可采。
乞下水官河北监司公共讲求,及卿材所陈利害,孰为得失具奏朝廷,择其善者断而行之,庶使论议早定。
继闻召都水使者王孝先河北转运使谢卿材判官张景先三省询究利害,而三人所论不同朝廷未敢臆决遣官行视,然诏书但令相度村口有无未及利害,如孙村口不可修,即于不近界河踏逐一处
则是虽曰遣官行视,而必欲回河之意已先定于庙堂之上矣。
然则遣二近臣,从数十官吏衔命而出,不知何为也」。
及二近臣还奏,如卿材说,遂出孝先知曹州,徙景先陕西路公力疏其罪,执政不得已,为之改命
至绍圣初时论益主东流,而河回辄决,公私受弊,卒如公言
王后止袭公爵,诏有司议所当立。
公言:「诸侯有国,子孙以嫡相承,礼也。
况承亮先朝所立,传国再世,可复议移夺乎」?
年春,旱甚,中丞李公常请罢春宴执政难之。
公率彭公汝砺上疏曰:「天灾方作,民食未充,正君臣侧身畏惧忧恤百姓之时,乃相与饮食燕乐,恐无以消复天变导迎和气」。
翼日有旨罢宴
二公在朝论事与时忤,至是浸不容矣。
是时丞相范公纯仁左丞王公论议多是二公合,异意者欲尽去之。
会有以蔡丞相安州诗上者,谏官交章以为谤讪,谪新州
范、王二公争之不能得,同时罢去
先是,公与彭公约当制者必极论之。
公除给事中,未拜,彭公当制,言甚力。
谏官前日公论异者,言彭公实公使之,诬以卖友
公不自辨,固辞新命请外,章四上,除宝文阁待制、知颍州
明年齐州,未至,改陈州
在颍,浚清河百馀里,以通东南物货,人至今赖之。
部使者开八丈沟,疏陈、蔡积水,颍人素以为患,公拒其议。
使者以语訹公,公复移书折之
及徙陈,执论益坚,人于是知公非私于一州也。
明年移知应天府南京留守司
当东孔道士大夫舟车衔尾结辙而至,平时宴劳虚日
公曰:「饰厨传以邀往来之誉,吾不为也」。
乃积公帑之馀,大兴学校,亲加训导养成人材为多。
居数月,除中书舍人,命格不下
七年还朝,守尚书礼部侍郎
是岁哲宗初祀南郊,有诏合祭天地,如祖宗故事
公守前议论之,语甚厉,不报,乃拜章自劾
刑部不拜,请去不已,降知徐州
在徐数月,徙知江宁府江南东路兵马钤辖
绍圣初徙知瀛州,充高阳关路安抚使
哲宗既亲政,追用旧臣,尽复熙丰之法,数称公议有守
及公入对,口不及垂帘事,所陈皆国家大体
尝谓:「人主虽有自然圣质,必赖左右前后得其人,以为立政之本。
唐太宗平定四方有志治道,时引虞世南等聚于禁中号十八学士
退朝之暇,从容燕见咨询无倦,或至夜分
是以后世言治独称贞观
臣谓宜于此时慎选忠信端良博古多闻之士,置诸左右,以参谋议,以备顾问,与夫深处法宫之中,亲近亵狎之徒,其损益相去万万矣」。
贵近意,故不得留。
是时,元祐诸公流窜岭表最后谪前史官范祖禹等,以实录讥讪为罪。
初,实录成,公与陆佃、林希以尝在属,例转一官,公奏「臣不逮成书不可因人之功以叨赏典」,累辞不许
至是,希为中书舍人,纳所迁官在职
公耻自陈以觊幸免,遂与俱夺一官,降小郡,以公知滁州
御史言希不当与公异,奏书不当公同
仍削职,除公集贤殿修撰,守滁。
岁满,除知泰州,又二年海州
元符三年上皇即位钦圣太后权同听断
一日二府奏事帘中宣谕曰:「先帝宫中,尝称曾某可用。
鲁公枢密,实与闻之」。
先帝神宗也。
召还,除中书舍人
即日请对,言:「治道在广言路而已
祖宗以来,数诏百官,使以次对。
神宗举而行之,于熙宁之初,以兴起事功为后世法
陛下神考故事,修转对之制,下不讳之令,明诏百官,下及民庶得极时政无有所隐。
然后择其善者而行之,且报之以赏,大则加以爵秩,小则锡之金帛
其言不足采,若狂妄牴牾者,一切置之,不以为罪,庶以鼓动天下敢言之气」。
会日四月朔故事降诏直言特命草诏,因具著所以言于上者,敷告中外
于是投匦者日以千数,故上得尽闻天下事
大臣有欲害公者,未有以发,乃改公所孔平仲官制词,著平仲讥讪先烈之罪,激之使自辨,因以挤之。
公录二词白上,言:「陛下既赦其罪,俱当明著圣恩叙复之意,不必更载前来贬谪之罪。
万一可用用之,如不可用,则臣为不称职,即乞罢中书舍人职事,以允公议」。
上察非罪促令赴省供职
及对,慰谕久之
元祐士大夫再以赦甄叙,或复旧职,典方面
公奏:「生者蒙恩已厚矣,唯是游魂枯骴未蒙圣泽,死而有知岂得无望
请如寇准、曹利用故事检会臣寮昨已死被追贬,或贬死未经叙复者,还其所夺官职及本蒙恩泽」。
又乞如祖宗朝,每大赦后置看详编配罪人一司命官典领,使流窜废锢人均恩施
纳用由是上恩溥及存没矣。
累迁朝请大夫,擢翰林学士知制诰,又数月,兼侍读
上尝从容谓公曰:「卿学术在廷无过之者,非玉堂之上不可以处卿」。
顿首谢,因言:「近世帝王善为治者,莫如唐太宗善言者莫唐陆贽
太宗贞观之治,论者谓庶几成、康
史官掇其大者,别为一书,谓之《贞观政要》。
陆贽唐德宗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要其归必本于帝王之道,必稽于六艺之文。
二书一代文章,实百王龟鉴
伏愿陛下退朝之暇,䌷绎经史之馀,取此二书置之坐右留神省览
发言行事以此,庶于盛德有补万一」。
又言:「伏睹诏书知州军辞见与文臣带一路兵钤监司职任者,并须上殿指挥罢而不见,愚窃所未谕也。
陛下初即尊位方当厉精为治,日接群臣,以广聪明,以通众志之时。
而遽有此变更,窃恐四方闻之,或意陛下倦于咨询,或意陛下略于待士。
而为一监长吏者,亦将苟且因循,无自励之志,非所崇德美、兴治功也」。
给事中二人相继封驳除目三省进呈,令中书舍人书读行下公言:「三省各有职守不相侵踰。
门下所以驳正中书违失,故中书舍人不兼给事中职事
因此隳坏官制,有损治体」。
谏官陈瓘以言及东朝政事被谪,公馆伴虏使,事毕还家,即奏书两宫曰:「瓘昨日所论,臣虽不知其详,以诏旨观之,言虽狂,其意则忠。
何则
疏远小臣妄意宫闱之事,披写腹心无所顾避,此臣所谓狂也。
皇太后援立明圣不世大功,有前期归政过人盛德,万一有纤毫可以指议,则于清躬不为无累
爱君之诚,陈预防之戒,欲以开悟圣心保全盛美忘身为国臣子所难,此臣所谓忠也。
东汉明德马皇后常谓章帝曰:『吾但含饴弄孙不复关政』。
章帝能不所生极其尊事之礼,故一时母子之贤,著之史册为后世法
本朝慈圣光献皇后归政之后游心物外,历英宗神宗两朝,功隆德盛,称美至今」。
公所以处上母子之间,委曲详尽有人所难言者不可缕载也。
初,得罪左右无敢言者,公独尽言,请复旧职,其犯颜婴锋率此类也。
先是礼部议哲宗升祔宜于太庙殿增一室,公献议称:「《书》、《礼记》皆云七庙国朝僖祖而下仁宗,始备七世
英宗祔庙则迁顺祖神宗祔庙则迁翼祖三昭三穆合于典礼
大行皇帝祔庙,当与神宗昭穆上迁宣祖,以合礼七世三昭三穆之谊」。
时为礼部方执政故公见绌
时议者又言上当为哲宗服期从兄弟之服,公在迩英读《史记》,至「尧崩,三年之丧」毕,因言:「尧、舜同出黄帝,舜且为尧丧三年者,舜尝臣尧故也」。
侍读温益进言曰:「《史记世次不足信,若尧、舜同出,则舜娶尧女为娶从祖姑」。
公以《史记世次、《礼记·祭法》、《大传》之说质于上前语塞
时有陈大中至正之论者,以元祐绍圣均为有失。
鲁公上命,命公推此意为诏,明谕天下
公见上言:「陛下欲建皇极,以消弭朋党,须先分君子小人赏善罚恶不可偏废」。
开说甚至
已而诏自中出上命鲁公视草禁中,因举数事为戒,所谓休息百姓总核庶工甄叙材良敦奖正直澄清风俗振肃纪纲
退与鲁公言,未尝丁宁反复以此也。
本朝学士弟草兄制惟韩氏与公,无他比也,士论荣之。
而公独以满盈为惧,力祈补外,章三上三请对,引祖宗朝学士避亲故事,期于必得
上面谕曰:「朕初即位,首召用卿,岂可遽求出也」?
龙图阁学士提举中太一宫兼集禧观公事修撰《哲宗实录》,仍侍读如故
恳辞逾月,不受命请郡确。
上封乞外奏,乃出称谢,然犹申前请,上固彊之,故退而奏诏。
朝廷茶法内侍阎守勤主之,公谓与民争利不可为
是时守勤方用事,势倾中外,非守义弗渝,无敢忤其意也。
元年太史复奏,四月朔太阳当蚀,公请对,言:「今连年日蚀正月岁旦之夕,赤气亘天,变不虚生,必有所自」。
因陈天人精祲之说,至诚恳激,言发涕下。
退,力请外,得知陈州,徙知太原府、充河东路经略安抚使
公奏:「西事素非所习,且臣兄布尝与措置议论之际不无妨嫌」。
力辞不赴,改知南京
公前自陈徙宋,遗爱未远,是行,稚耋送迎交于境上,宋人闻公再来欢动城邑
徙知扬州淮南东路兵马钤辖到官一日,徙知定州路安抚使
会元士大夫再被降黜公义独全,请与俱贬,言者继之,落龙图阁学士,谪知和州,道除舒州灵仙观,时崇宁元年七月也。
鲁公罢政言路公素所不合者,未敢诵言排公,乃言元符末有外上书议及宫禁,因疏大臣数人尝有是议,而窜公名其间,坐夺两官徙居岳州
明年秋,治上封异趣千馀人,因追咎公草求言诏,贬濮州团练副使汀州安置
在汀二年杜门不与人接,日阅书数而已
室内仅容一榻坐卧其中,若将终身焉。
不堪其忧,而公处之裕如也。
手诏左迁官例许内徙,移公台州鲁公亦自衡徙舒,会于途中
未及徙所,又例还爵秩,授公散郎,与鲁公还居润州里第戴白相从,人所歆慕
岁馀二公同时寝疾,公遽命诸子以生不及太师,殁必返葬其墓下。
自是旬日,语不及家事
鲁公薨,翼日公亦不起,实大观元年八月丙辰享年六十一。
累勋上护军,封曲阜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
八宝追复朝请郎,后再以恩复朝请大夫集贤殿修撰
天资仁厚,而刚大之气睟然见于颜面,望之若不可犯,而即之则温然可亲不问知其为盛德君子也。
与人交,无远近疏戚之间,不为虚词饰貌,一以诚意
引掖后进惟恐不及一经品目人人自好
自少力学,于六经百氏之书无所不究含英茹实,以畜其德,非如世儒徒摭其华,雕绘组织,为辞章而已
经纶之业,盖其素所蕴积也。
故其在朝,则以论思之责为己任
出藩于外,则所至有成绩。
瀛州救荒之政,全活不可以数计
至其受代,则民挽留之,圮道阖门不得去。
更十一州,若此不可悉数
在公不足道,故略而不载。
平居于物无所嗜,惟藏书万馀卷,手自雠校终老不倦
穷探博取无所遗忘
外国山川道里远近夷险无不洞悉
与辽使语,道其委曲大惊服。
及自朐山还朝某官某送伴辽使,使者语某曰:「昨朝会日执某事者,非曾舍人耶?
吾闻其名久矣」。
其为夷狄钦慕如此
素贫未尝屑意有无,而以字孤振乏为急。
布衣以至处显,视其居处被服饮食无少异。
殁之日,陈无新衣,荐无完衾帷,器用敝恶阖门千指无所归。
闻其风者,虽庸夫贱隶叹息为之泣下。
诸孤卜以二年十一月葬公于南丰县世贤乡梅潭之原,遵治命也。
曾祖讳仁旺,累赠太师沂国公
曾祖妣陈氏,楚国太夫人
讳致尧尚书户部郎中直史馆,赠太师密国公。
祖妣黄氏,赵国太夫人
考讳易占,太常博士,赠太师、鲁国公
周氏周国太夫人
吴氏,吴国太夫人
朱氏,鲁国太夫人
娶强氏,累封和义郡君尚书祠部郎中三司户部判官讳至之女也。
贤行,能宜家
有子八人:长曰绲,通直郎、知扬州天长丞事
次曰纵,承事郎、监太平州芜湖县酒税务。
绚,宣义郎、监兖州东岳庙
统,将仕郎、监应天府柘城县税务
緎,将仕郎、监睦州酒税务。
纬,承务郎权知泗州招信县丞事
续、纁,举进士
四人:长宣德郎王律,次宣义郎刘𫢝,二尚幼。
孙男二十人:悰、恪、慥、悦、怀、悟、愔、悌、恂、愖、怡、恢、旨、恽、惠、忳、惔、懔、懙、憺。
孙女六人
公以文学擅名自结主知,朝廷一书,必以公为选首
仁宗至哲四朝大典,公悉与焉。
有《曲阜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奏议十二卷、《迩英殿故事一卷、《元祐外制集》十二卷《、庚辰外制集》三卷、《内制集》五卷、《尚书讲议八卷、《曾氏谱图》一卷
公殁逾二十年,今天即位,尽还元祐贬死人官职,复公龙图阁学士
绍兴二年赐谥文昭
久在论思之职,参订国论献替为多。
兵火之馀,朝廷载籍焚灭殆尽,虽至言显行著在天下,然日月逝矣,恐浸久或失其传,故掇其大节而详著之,以备异日史氏采录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