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答学者书 其一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八二、《杨龟山先生集》卷二一
孟子曰:「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
唐虞禅,夏后、商、周继,皆天也,圣人何容心哉,奉天而已。
横渠先生曰:「舜之孝,武王之武,圣人之不幸也。
征伐岂其所欲哉,不得已焉耳,故曰未尽善也。
帝王之号亦曰时而已,皆非有心迹之异也」。
《中庸》曰:「喜怒哀乐未谓之中,而皆中节谓之和」。
学者当于喜怒哀乐未发之际,以心体之,则中之义自见。
执而勿失,无人欲之私焉,必中节矣。
而中节,中固未尝亡也。
孔子之恸,孟子之喜,因其可恸可喜而已,于何有哉。
其恸也,其喜也,中固自若也。
鉴之照物,因物而异形,而鉴之明未尝异也。
庄生所谓「出怒不怒,则怒出于不怒;
出为无为,则为出于不为」,亦此意也。
若圣人而无喜怒哀乐,则天下之达道废矣。
一人横行于天下,武王亦不必耻也。
故于是四者,当论其中节不中节,不当论其有无也。
夫圣人所谓毋意者,岂恝然若木石然哉?
毋私意而已,诚意固不可毋也。
若所谓示现者,则非诚意矣,圣人不为也。
孟子论舜曰:「彼以爱兄来,则诚信而喜之,奚伪焉」?
毋诚意是伪也。
武王之克商,缵文王之绪而已。
故《泰誓》曰:「皇天震怒,命我文考肃将天威」。
又曰:「予克受,非予武,惟朕文考无罪」。
武王虽以一戎衣而有天下,盖不自以为功,归诸文王而已。
则严父配天,盖武王之志也,周公其得已乎?
然是礼也,肇自周公,故曰「周公其人也」。
《中庸》曰「周公文王之德」,正谓是欤!
道固有义,义不足以尽道。
《易》曰:「和顺道德而理于义」。
既曰「和顺道德」矣,又曰「理于义」,则道于义固非一事。
横渠水沤之说与释氏轮回之说异,其详具于《答吕和叔书》中,此是非异同,达者当自见之,非言论所及也。
致知必先于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斯知止矣,此其序也。
盖格物所以致知,格物而至于物格,则知之者至矣。
所谓止者,乃其至处也。
自修身推而至于平天下,莫不有道焉,而皆以诚意为主,苟无诚意,虽有其道,不能行也。
故《中庸》论天下国家有九经,而卒曰所以行之者一,一者何?
诚而已。
盖天下国家之大,未有不诚而能动者也。
然而非格物致知,乌足以知其道哉?
大学》所论诚意正心修身治天下国家之道,其原乃在乎物格,推之而已。
若谓意诚,便足以平天下,则先王之典章文物皆虚器也。
明道先生尝谓有《关雎》、《麟趾》之意,然后可以行《周官》之法度,正谓此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