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明道先生(一)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七八、《杨龟山先生集》卷一六
奔走南归,不闻诲言久矣
所居穷僻,贤士大夫不至其境,每学有所疑,则中怀罔然,思所以考正,徒北向瞻望而已
附语者以其视听不用耳目,故能传死者之事,有人所不知者既已闻命矣,然其所以能视听不用耳目,则未闻其说。
古者冠婚丧祭,必筮之吉,然后行事,则古之人,其动作未尝不择日也,其旨安在
春秋不书即位者四,隐、庄、闵、僖是也
诸儒之论纷然不知所从
左氏隐公为摄,以经考之,则隐非摄明矣。
三《传》皆谓有让桓之志,其果何也?
先王之时,诸侯疑无相盟之事,然考之《周官司盟之职曰:「掌盟载之法,凡邦国有疑会同,则掌其盟约之载」。
觐礼》朝诸侯于坛讫,乃加方明于坛而祀之,列诸侯于庭;
玉府》「共珠盘玉敦」;
戎右》「以玉敦辟盟,遂役之,赞牛耳桃茢」;
司盟北面诏告明神诸侯以次歃血
诸侯相盟,礼所有也,不识二《礼》之说果可以为据耶?
抑亦附会之说耶?
春秋》之凡书盟者,又何谓也?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
传考之,则仲子惠公之妾,桓公之母也。
从之说者皆以为惠公之母,其曰惠公仲子者,以别惠公之母耳。
不同若此,何也?
春秋》之学不传久矣,每以不从容左右,亲受指诲为恨。
鄙心所疑,非止一二,但未敢缕陈,恐烦听览耳。
先生不以愚鄙见弃,一一见教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