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浑天 北宋 · 华镇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五四、《云溪居士集》卷一九
汉兴,言天体三家
宣夜雅无师说,其状靡考。
洛下闳浑天,而妄人度其数,寿昌仪其象,则周髀之术遂寝不用至于今千百岁矣。
其间通达精博之士作必稽焉,未有能外之者
是其术果得天之体而不可以外欤,抑亦后人之智皆出其下,而未足以窥其缺欤?
试论之。
浑天者,必曰舜「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玑衡浑天仪也。
今考之于《书》而有之,孔安国曰:「玑衡王者天文之器也。
日月五星,谓之七政」。
然其制不传
是时,舜相尧摄其事,因尧之器而察用之,不言舜之作也。
玑衡之法尚矣,而经传无述,夏商之际亦未有闻焉。
至于成周六官,典三事,而《地官·大司徒有「土测景,以求地中」;
春官》太史职天时以从大师
冯相氏星辰以会天位致日月以辨时叙
保章氏变动以察吉凶,辨封域以观妖祥
土圭之所测,必有度数
太史之所抱,必有仪式
冯相之所掌致,必有常次;
保章之所辨观,必有名物。
由是言之,舜之璿玑玉衡,理亦当然
浑天者,言周天之数凡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
地平天中平之上下各一百八十二度有半而强。
南北有极北极出于上,三十有六度
南极没于下,亦如之。
北极之南五十有五度,而当嵩高之上。
嵩高天地之中也。
北至之日,去极六十有七度
二分之日,去极九十有一度
南至之日,去极一百一十有五度
天道西转日月五星东行一晦一明
天行一周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
用以度天体,辨星位,定辰次,考七政进退,而知其躔离盈缩
玑衡之法若此
汉世为玑以象天,为衡以望之,谓之浑天仪
宋在江表钱乐之八尺之衡于元嘉
唐有天下淳风三重之仪于贞观
至明皇时浮屠一行梁令瓒始作经纬四环赤黄三道,设匮象地藏机于中,引水转轮迟速成序。
模象详简,机思精粗,虽或殊途至于度数星次,则同归一致
虽然,言玑衡者谓璿亦玉也,圣人天象,故皆以玉为之。
或云美珠为璿。
至阴生珠,至阳生玉,以璿为玑,以玉为衡,用阴阳之精也。
用其精以察其象,制作之意,理或当然
以珠为玑,则汉世八尺之法,殆未合唐虞之器。
浑仪足以七政可也,如直以为玑衡,则未之敢闻。
郑氏言日景于地,千里而差一寸
颍川阳城,谓夏至之景尺有五寸,则南戴日下为万五千里,日与星辰四游升降于三万里之内,半之得地中。
宋元嘉中五月立表交州日在表北,表南之景三寸
开元测之,复加三分
交州洛水回折止于九千里,则三万里之说非矣。
或言,八月海中老人星下列粲然明大者甚众,乃浑家以为常没地中者也。
大率南极二十度已上之星则见。
铁勒之地,极高五十度,则二极出没三十六度之言脱矣。
故议者疑焉,以谓古之人步圭景,将以节宣和气辅相物宜不在于辰次之周径
历数,将以恭授人时钦若天象不在浑盖是非
殆或不然
夫辰次不分,则无以圭景
浑盖不察,则无以历数
圭景不正历数未定,而能钦若天象,恭授人时节宣和气辅相物宜者,未之有也。
通天地人一气也,一气相应,如桴鼓影响
阴阳不调雨旸失序人物感之,则饥馑疠疫夭阏失性
人物不和乖气上达阴阳感之,则日月星辰,罔有攸序。
人物之气系于政事阴阳之变应于人物
圣人谨察其变,所以人物和否,而知政事得失也。
阴阳消长变化成,五行迭用万物生。
日月者,阴阳之精也;
五星者,五行之荣也。
二十八星经其体,而七政纬之以致用。
日月进退有时五星躔离有度,迟为不足,疾为有馀。
盈缩疾徐,皆其变也。
不知其常,无以知其变。
考其常者,舍度数何以哉?
天道绵邈,非耳目所及思虑之所尽,浑盖是非,辰次周径未易轻议,亦考之于经,验之以事而已
考之于经而无违,验之以事而不爽则不刊之良法利用之善器也。
《书》曰期三百有六旬六日,以闰月四时成岁则度数有定矣。
以时移,昏建月辰,则天行可知矣。
四星迭南,皆以昏见,则日行可知矣。
朔不东见,晦不西明,则月行可知矣。
夏至之后,景日以北;
冬至之后,景日以南,则三道可知矣。
浑天说合于经而验于事者也。
合于则不妄,验于事则有功
圣人制作要之有功而已矣。
凭虚而望,无蔽于前,则天四垂与地相际
空中物近高而远卑者,自然之势也,十里百里千里万里皆然
地易则差,故近北则极渐高,近南则见未识之星。
不识日月星辰果依天而行耶?
抑亦自运于空中无所附缀耶?
不可得而知也。
古之善言天者,谓无所至极如盖如卵,悉非确论
虽然天体之大不可测知,日月星辰四游升降则不出于三百六十五度之内。
浑天者,据中国土中极目力之所至,尽占验所用以为法,故北极在三十六度,南极没于地中
南北以瞻四维,故浑仪之状如鸟卵矣。
后世朔南偏方,用土中定法,执运动大体,求不测仪形因天体之差殊,忘日星不忒,乃以浑盖一贯善否不分何不通之甚耶?
盖天者,谓天形覆盆中高四下日月旁行绕之。
交州去洛九千里,近于铁勒之地。
夏至日交州之北,而夜不见铁勒之南。
则是日月星辰出没于地之上下,非绕天旁行明矣。
浑盖之尤辨者也。
孔子没,后之儒者精极象数通天人之蕴者,扬子一人而已矣。
或问浑天扬子曰:「洛下闳营之,鲜于妄人度之,耿中丞象之几乎几乎,莫之能违也」。
又曰:「盖哉!
盖哉!
应难未几也。
浑天之术,其殆密乎哉」。
又云:「通天地人,一气也」。
天气不和雨旸失序人物感之,则饥馑札瘥夭阏失性
人气不和愤怒愁怨阴阳感之,则日月错行星辰离次
圣人善政事以和人物变阴阳以弭灾变,观天道顺否,以察人事得失,故圣人重焉。
昔在有虞,用尧之道,在玑衡以齐七政所以天文也。
成周之隆,太史职之,冯相保章分典其事。
制作法度不见载籍汉世以来鸿硕之论,范铜之仪,有可言者
蔡中郎曰:「言天体三家一曰周髀,二曰宣夜,三曰浑天
宣夜有名而无说,周髀有说而无验
近得其情,可以施用者,惟浑天为善」。
候台铜仪浑天之法也。
浑天者,谓天包地外,地居其中周天之数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
居地之上下者皆半。
两端北极出于上,南极入于下;
北徂南,为度一百八十二有半而强。
北极之南五十五度,当嵩高之上。
嵩高天下之中也。
去极六十有七度夏至之日所行也;
九十有一度二分之日所行也;
一百一十有五度冬至之日所行也。
三道既正,日月交运
晦朔弦望进退离合,序有常时,时有常次。
星辰因之流行伏见有数有度。
缩为不足,盈为有馀。
迟速满虚不失其故,则阴阳和风雨时,寒暑平,生化序,而黎民康宁百谷用成草木鸟兽不得其所于是可以政事之修矣。
扬子曰:「洛下闳营之,鲜于妄人度之,耿中丞象之几乎几乎,莫之能违也」。
平子作《灵宪》以纪其状,蔡、郑、王、陆著义论以明其善。
宋元嘉中太史丞钱乐之铸铜为仪,至唐犹在,其法八尺,玑围二十有五尺
盖为玑以象天,而以望之,转玑窥,以知星宿
若乃南北之极,计周天之度,定日月之行,正星辰之纪,则浑天之说也。
职本羲和太史典之,圣人在上百度修举,考齐七政,合验庶事,究天人之际,而通乎幽明之故。
二帝三王用心也,岂不伟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