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蠹论(三) 北宋 · 华镇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五一、《云溪居士集》卷一六
昔者圣王不作道术散,天下之言不归于杨,则归于墨。
当是时也,儒有孟子者,负命世之才传圣人之学,惧邪说民,悼王道之不昭,于是仁义之辩,以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谓杨墨之害侔于洚水滔天蛮夷猾夏猛兽祸物、乱臣贼子,距之,所以承禹、周公、仲三圣人之业也。
杨子以为我而无君,墨子兼爱无父
夫君父子人道大伦治安纲纪也。
立言设教,而率天下之人灭大伦,乱纲纪,同于禽兽非类矣,是宜君子力距痛诋灭息之也。
子云曰:「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辟之,廓如也」。
释氏理性之说倡道天下,谓至妙之理,本无名物善恶空有,悉从妄起。
人之灵性,此理皆具,惟五官接于外,七情感于内,心之思虑,道不足而引于物,故灵性彫丧,而至理远矣。
惟为佛者,乃能外觉万有之为妄,内觉一性之为真
真妄已分,则契至理
为佛之法,去妻子之属,弃父母之养,绝祖宗之绪,舍君主之事。
兼忘则视形骸粪壤兼爱视草如君亲。
杨墨道观之,其为绝灭纲纪,废乱大伦甚矣。
天下之言皆曰,三者之教本一道至于理性之说,则儒不如老,老不如释。
至谓小民不畏刑诛而畏报应之说,刑诛不足以惩恶报应,人惧而不敢犯,是为有补于王道
此亦未之思也。
小民所以不畏刑诛,而畏报应者,为刑诛僭滥,而报应不可侥倖也。
使世之刑诛报应之说无僭滥而不可侥倖,则小人知畏,而无待于报应之说矣。
不知正法以为治,而恃无形莫考之说以冀万一,智者弗为也。
天下之言,不及仁义忠信,而惟理性之说;
不称尧舜姬孔,而惟释氏之诵。
先王之道不著西域之教流行,使孟子复起不识在所取乎?
将在所距乎?
如在所取,则吾不知也;
在所距,则天下之风靡然惟理性之尚者,不可不革。
鲜衣美食,溺妻爱子,耽黩玩好奔走势利,兹数事者,释氏之所先去者也。
天下之人未能忘此,而喋喋然曰理性哉!
理性哉!
释氏罪人
遵其戒律,尽其宗旨如其书之所谓佛者,本不足以经世,又况未免为其罪人者,恶足以济王道乎!
徒舍仁义学而理性,捐名教之习而谈清净,使志意隤惰,辞气烂漫至于尊主庇民忠义名节之际,往往逡巡而不肯为。
所至之地,庠序不顾,兵刑未省联镳方驾慇勤塔庙,与一二缁流促膝剧谈侧影移晷不知倦,俯仰如意
片言适情,则过誉借声,便同佛祖
徒使无知小民观望承效,竞先奔走破家废业,黜妻亲,毁形骸,捐性命者多矣。
蠹弊风俗,其有大于此乎?
杨子为我,其义失于无君,非舍君也;
墨子兼爱,其情失于无父,非弃父也。
昔人距之甚力。
释氏君亲,灭忠义过于杨墨远甚,天下之士恬不以为怪,方且誉之不暇,尚距绝何有哉!
两晋之风所以不竞者,当时士大夫非无奇伟磊落之才,经世济功之术,徒以承汉末之流风,习曹魏逸韵祖述柱史宗师园吏,尚清谈,贵名理窅然林下风气,以礼法桎梏,视政事尘垢
士有不由此者天下共指而笑之,谓之拘儒俗吏
风俗既靡,而礼法坏败政事颓弛于是鱼烂冰释不可支维。
鉴晋人之流荡,视清谈败俗理性之渐,殆不可长。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