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龙图阁直学士中大夫成都军府事管内劝农使成都府利州路兵马钤辖上护军陇西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一百户食实封三百户赐紫金鱼袋李公行状1090年2月2日 北宋 · 秦观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八八、《淮海后集》卷六、《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五三、《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卷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
曾祖讳宗谊,故不仕。
祖讳知至,故不仕。
父讳东,故任江宁府溧水县,累赠特进
南康军建昌县李常字公择,年六十四。
李氏宗出宗室郇公讳远。
祖涛,五代时号称名臣,仕皇朝为兵部尚书封莒国公
公少时仕于湖南马氏,有一子留江南,公其裔孙也,故今为南康建昌人
公少警悟,好学彊记,为文章捷敏,初若不经意,而比成粲然,属寓深远。
皇祐中进士甲科,授防禦推官,权江州军事判官
丁昌源郡太夫人忧,解官。
丁光禄公忧。
服阕,权宣州观察推官,监涟水军转般仓,改大理寺丞、知洪州奉新县
未行,用韩公献肃荐,为三司检法官
神宗即位,诏大臣举馆职,曾宣公以公应诏,召试学士院,除秘阁校理编校史馆书籍,兼太常博士,兼史馆检讨,置三司条例司检详官,看详中书条例,权判尚书考工,改右正言同管勾国子监公事
是时王荆公辅政,始作新法,谏官御史论不合者辄斥去。
公上疏力诋其非,以为始建三司条例司,虽致天下之议,而善士犹或与之。
至于均输之论兴,青苗之法立,公然取息,傅会经旨,以为无嫌,则天下固已大骇,而善士亦不复与矣。
荆公之子雱与温陵吕惠卿皆与闻国论,凡朝廷之事,三人者参然后得行。
公言:「陛下与大臣议某事,安石不可,则移而不行;
安石造膝议某事,安石承诏颁焉,吕惠卿献疑则反之;
诏用某人,安石、惠卿之所可,雱不说,则又罢之。
孔子曰:禄去公室,政在大夫,陪臣执国命,今皆不似之耶」?
而其论青苗尤为激切,至十馀上不已,于是落职通判滑州
岁馀复职知鄂州,徙知湖州
尚书祠部员外郎,赐五品服,徙知齐州
齐故多盗,公至痛惩艾之,论报无虚日,盗犹不止。
他日得黠盗,察其可用,刺为兵,使直事钤下。
间问以盗发辄得而不衰止之故,曰:「此繇富家为之囊,使盗自相推为甲乙,官吏巡捕及门,擒一人,以首则免矣」。
公曰:「吾得之矣」。
乃令得藏盗之家,皆发屋破柱,盗贼遂清。
始,公在武昌吴兴,政尚宽简,日与宾客纵酒笑咏,吏民安乐之,郡以大治。
于是世知公之才,所值无不可也。
属决河灌山东诸郡,公捍禦有术,部使者以闻,降诏书奖谕,徙淮南西路提点刑狱,迁尚书度支员外郎
坐厚善直史馆苏公轼,得其诗文不以告,罚金。
寄禄格行,换朝散郎,迁朝请郎、试太常少卿
公去国十五年,至是还朝,士大夫喜见于色,以谓正人复用也。
以职事对,称旨,面赐三品服,未几试礼部侍郎
文昌府成,车驾临幸,恩迁朝奉大夫,再迁朝散大夫
上即位,覃恩迁朝请大夫试吏部侍郎
朝议大夫,俄试户部尚书
诏百官转对,公以七事应诏:一曰崇廉耻,二曰存贡举,三曰别守宰,四曰去赃贪,五曰慎疑狱,六曰择师儒,七曰修役法。
皆当时急务,而其言役法尤合公论。
又取差免二法,折衷为书上之。
以为法无新陈,便民者良法也;
论无彼己,可久者确论也。
又曰:「贫富俱出赀,则贫者之所难堪。
使富者出赀,贫者出力,庶乎其可也」。
大略如此。
中大夫,除御史中丞侍读,加龙图阁直学士
初,元丰河决小吴,神宗以河势方趋西北,难以力回,诏勿复塞,须其自定,增立堤防。
而或者以谓非悠远之策,请开澶渊游河,分杀水势,又欲自苏村口截为堤,导还故处。
诏遣公视之。
还,奏非便。
又遣吏部侍郎范公百禄、给事中赵公君锡覆视,奏与公合。
而或者犹执前议,锐于兴役,朝廷疑之。
至是公申论其弊,章六七上,而其役竟罢之。
又请分诗赋、经义两科,以尽取士之法;
别自致、因人为两涂,以究省官之术。
其忠言谠论,盖不可以一二举。
至于因时乘间,导迎和气者,多密以启闻,故莫得而知也。
俄守兵部尚书,固辞不受,恳求外补。
章屡上,遂出知邓州,数月,徙成都府
行及陕府阌乡县,暴卒于传舍,实元祐五年二月二日也。
累勋至上护军陇西郡
公风度凝远,与人有恩意,而遇事彊毅,不为苟合。
初善王荆公荆公当国,冀其为助,而诋之乃力于他人。
荆公尝遣雱喻意曰:「所争者国事,少存朋友之义」。
公曰:「大义灭亲,况朋友乎」?
自存益确,士论以此归之。
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后身虽出仕宦,而书藏于山中如故,每得异书辄益之,至九千馀卷,山中之人号李氏山房
仲兄布蚤卒,事其嫂张敬甚,抚其子秉彝如己子。
自奉清约,所俸入多少,以赒亲族,捐馆之日,无赢赀。
朝廷闻之,赙外特赐五十万。
有文集若干卷藏于家。
初娶狄氏,襄阳遵度主簿之女,蚤卒,赠某县封。
遵度亦俊杰士,宝元庆历间,以文章显名。
再娶魏氏,光禄卿琰之女,亦蚤卒,赠遂宁县
又娶遂宁之弟,封安康郡君
子男四人:长曰摅,扬州江都县,蚤卒;
次曰原,承奉郎
次曰逡,承务郎
次曰迢,承务郎
女三人:长适郢州长寿县主簿孙端,次适郊祀斋郎揖,次适进士黄叔敖
诸孤自阌乡扶柩南归,而公之伯兄时为江南西路转运使,遂以其年十月丙午葬公于南康军建昌县千秋之原。
前期,诸孤请状公之行治。
而公之美实多,难以具著,著其出处始终之大者,以告诸史氏。
谨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