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心说 北宋 · 秦观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八五、《淮海集》卷二五、《苏门六君子文粹》卷三六、《宋元学案补遗》卷九九
心本无说,说之非心也。
虽本无说,而不得不有说。
默而神之,与道全之;
说而明之,与道散之。
其全为体,即体而有用;
其散为用,即用而有体。
体用并游于不穷,而俱止于无所极者,其唯心而已矣。
而世之君子迷己于物,沉真于伪,而莫之见焉,此《心说》之所以作也。
目无外视,耳无外听,遗物忘形,在我而已,此其心欤?
曰:非也,心不在我。
然则目无内视,耳无内听,驰神游精,在物而已,此其心欤?
曰:非也,心不在物。
然则物之有色,我因视焉;
物之有声,我因听焉;
来则御之,去则将之;
彼是两忘,在物我之间而已矣,此其心欤?
曰:非也,心不在物我之间。
然则心无所在乎?
曰:恶得而无在也?
虽不在我,未始离我;
虽不在物,未始离物;
虽不在物我之间,而亦未始离乎物我之间者,此心之真在也。
譬如虚空焉,虚空者,即之不亲,远之不疏,万物方有,则与之有,万物方无,则与之无,俛仰消息,唯万物之与俱。
夫虚空之于心,犹一星之于天,而一尘之于地也。
及其至,犹若是,又况于心乎哉?
是故即心无物谓之性,即心有物谓之情,心有所感谓之意,心有所之谓之志,意有所归谓之思,志有所致谓之虑。
故合精以止谓之魄,配神以行谓之魂,与神为一谓之精,不离于精谓之神。
此十者,入则一,出则不一,出入无常,要皆以心为主尔。
不得乎主,未有得乎臣者也。
是以古之通乎此,则动为一气,静为二仪,动静有万物,鼓舞有死生。
若然者,阴可以开,阳可以阖,天地可以倒置,日月可以逆行。
上焉,造物者不得臣;
下焉,外形体、忘始终者不得友。
而况富贵之傥来,死生之小变乎?
其不能累也,亦明矣!
彼世之君子则不然,知其曲,不知其通;
安于近,而迷于远;
有见于外者,则求心于物;
有见于内者,则求心于我。
又其甚则蔽形而忘其神,以谓心者特在乎方寸胸臆之间,外此则物而已矣。
呜呼,其亦不智也哉!
有人于此,弃邑而取宫,弃堂而取室,世必以为不智人矣。
是何也?
所有者小,而所遗者大也。
心之形非特宫与室之微,心之神非特堂与邑之广,而所取者如此,而所弃者如彼,岂不惑哉?
一人惑之,一国笑之;
一国惑之,天下笑之。
天下尽惑,孰笑之哉?
悲夫!
是皆不见心之真在之过也。
由此观之,太上见心而无所取舍,其次无心,其次虚心,其次有心。
有心者累物,众人之事也。
虚心者遗实,贤人之事也。
无心者忘有,圣人之事也。
见心之真在,而无所取舍者,死生不得与之变,神人之事也。
呜呼,安得神人而与之说心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