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论 北宋 · 秦观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八四、《淮海集》卷二三、《苏门六君子文粹》卷三四
万物不能常有,有极则入于无;亦不能常无,无极则出于有。变者,自有入于无者也;化者,自无出于有者也。方其入也,则质散而返形,形散而返气,气散而返于芒忽之间。辟阴以为阳者有矣,阖阳以为阴者有矣,其巧妙,其功深,故难穷难终,此物之极者,所以由之也。方其出也,则芒忽之间,合而成气,气合而成形,形合而成质。移刚以为柔者有矣,易柔以成刚者有矣,其巧显,其功浅,故随起随灭,此物之生者所以由之也。是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变者天道也,君道也,圣人之事,而化之所以始也。化者地道也,臣道也,贤人之事,而变之所以终也。是二者犹生之有死,昼之有夜,动之有静,往之有来,常相待为用,而未有能独成者也。二者虽不能独成,而亦不能两立。何则?一气不顿进,变进则化退矣;一形不顿亏,化进则变退矣。一进一退,迭相出入,而神用无穷焉。故曰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又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昔之论变化者,有先变而言者,有先化而言者,有兼变化而言者。《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夫道者,变之统也。器者,化之宇也。有形者不能相有,是以虽器也,而制之者亦存乎道;虽化也,而裁之者亦存乎变。故曰「化而裁之谓之变」。此所谓先化而言者也。《中庸》曰:「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盖自致曲而至于变化者,由人以尽天道;自变而至化者,由天以尽人道。尽天道,所以率性;尽人道,所以立教。故曰「变则化」。此所谓先变而言者也。荀卿曰:「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变化代兴,谓之天德」。夫变者所以原始,化者所以要终。独化则不能以生,独变则不能以形。生生形形,而道之用尽矣。故曰「变化谓之天德」。此所谓兼变化而言者也。盖先变者以言乎,自无而出有;先化者以言乎,自有以入无;而兼变化者以言乎,出有入无,相待为用而已矣。然则主变者天也,司化者地也,而荀氏皆以为天德,何也?曰:天道成终而成始,凡言变者,亦可以兼化;地道无成而待有终,凡言化者,则不可以兼变。《易》于《乾》曰:「乾道变化」。而于《坤》则曰:「万物化生」。盖《乾》者,用阳气以统天地,天既可以兼化,则《乾》固不独变矣。地不可以兼变,则《坤》固止于化矣。故曰:「辟户谓之《乾》,阖户谓之《坤》,一阖一辟,谓之变」。又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由是观之,变化者,神之用也。神无方,无方则无乎不在,故在天则《乾》道是已,在地则《坤》道是已,在人则圣人是已。故曰:「天地变化,圣人效之」。此之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