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边防(下) 北宋 · 秦观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八二、《淮海集》卷一八、《苏门六君子文粹》卷二九
臣既言灵武兰会形势,因请遂陈攻守之策。
今夫尽坚悉锐,傅垒而阵,八部并进昼夜不息,是知攻而已者也。
增陴浚隍,婴城自固屈指计功,以须援兵,是知守而已者也。
知攻而已者,可以擒小敌矣,而不可以大敌
知守而已者,可以坚城矣,而不可以危城
古之知攻守不然坚壁不战,自养其锋,则虽大敌而可擒;
直前逆击,折其盛势,则虽危城而可保。
是之谓以守为攻以攻为守,非天下奇材何足以知之乎?
诸葛相蜀,岁出师以伐魏,魏人患之。
及亮死,师不复出,而蜀遂以亡。
盖亮以蜀者险阻新造之国,而四面皆迫强敌,非数出锐师以挫之,则其势不能自保,此则以攻为守者也。
汉使赵充国先零,而请罢骑兵留步万人屯田以待其敝,宣帝从其议,遂灭先零
充国先零穷寇,急与之角,则中国必有馈挽转输之劳,故罢骑留屯,而图以期月,此则以守为攻者也。
以为孔明所以之策可以兰会,而充国所以先零之计可以灵武
何则
兰会之地与夏人接界犬牙相入,若积粟储械,端坐而守,彼必时入而寇我,小则掠羊马,大则拔障隧,援兵将至,羌辄引去,既解而归,则又复入如此连年,则我数摇动车甲疲,非长久之道也。
为今之策,莫若秦凤泾原麟府鄜延环庆五路之兵,与兰会相表里,约以兵万人,岁各一出,虽大胜无轻入,虽小却久留,务以挠羌人而已
夫以五路之兵岁各一出则是我之兵岁一战,而羌人岁五战也。
羌虽魁健岂有五战不罢极者也?
彼既救死扶伤不给,则兰会之地自然无事
此则孔明守蜀之遗意也。
灵武陷没八十馀年,其地北距大河南抵环庆瀚海七百里,舄卤水泉,若诚举大兵径薄其下,则敌将婴其巢穴窜伏不出,而潜以精兵击吾归路,吾军粮引还,则腹背受敌,而进退不可得,非万全也。
为今之策,莫若屯田,假以岁月以为必诛之计。
屯田关中以至塞下往往而有,然水利不兴人力未尽,内无良吏为之教督,外无游兵为之捍敌是以虽有其名,而未享其利。
愿置使者一人,如汉之搜都尉之类,专领其事,凡要害之利,尽发吏卒屯之,浚沟浍,缮亭障,频出骑士以为田者游兵积粟数百万斛,则灵武在吾掌股中矣。
此亦充国先零遗意也。
夫羌以数县之众,乃能与中国之师抗者,无他,吾军动转输辎重自随,非馈饷不行
彼则各赢斗升之粮,负于马上而战耳。
中国所长者兵多,所短者难饷;
所长者易食,所短者兵少也。
今既大兴屯田,假以岁月以为必诛之计,又分诸路之兵,岁各一出以为挠贼之谋,则吾之所短者无足虑,彼之所长无所施。
臣谓不过三年,羌必大困,然后一介之使告之曰:「能以灵武之地归中国罢兵不然并取夏台数州矣」。
知我不得灵武未息也,必自割地献朝廷
如有迷愎不从,则以数万人自鄜畤度塞门,抵回东阪,可唾手而取也。
传曰:「猛虎深山百兽震恐,及其在陷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
夫能以积威约之渐,则羌虽劲悍,将摇尾而求食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