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郭崇韬 宋 · 何去非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六七、《何博士备论》卷下、《历代名贤确论》卷九九
人谓汉高祖布衣之微,召号豪杰,起定祸乱,乃瓜裂天下,以王勋将,英布连城数十南面称孤,举天下之籍而据其半。
及夫释甲就封,创血未乾,皆相视诛灭
盖由高祖封赏过制,陷之骄逆,其于功臣不能无负。
光武率义从之士,平夷盗逆,收还神器
天下既定,遂鉴高祖之失,第功行封,爵为通侯大者不过数县,而不任吏事是以元勋故将皆能自全
李靖谈兵之雄者也,亦以谓光武将将之道,贤于高祖远甚。
嗟夫
是皆不深高祖光武之事者也。
天下之事,有所必然者,虽圣智不能迁而避之。
高皇宽仁大度,役天下智力而集大业,岂所谓阴忮暴忍而喜忌人之功者耶?
秦为无道天下高材疾足争起而竞搏之,皆有代秦之心也。
彭越黥布皆以人杰操兵特起,未以其身轻属于人者也。
韩信百战百胜之略,择主而附,亦有大志,故身定全齐而自王之。
方汉王大败彭城随何不能缓颊淮南,则黥布不至
及困于固陵诸侯弃约不会,微张良之画,则彭越韩信不从
是时汉王不捐数千里地数以充三人者之欲而致其兵,则楚不亡。
汉之待此三人者,譬若养虎,饱则不动,饥则噬人。
由是观之,封赏过制岂得已哉,欲就大业须臾之决故也。
虽然大业就矣,而三人者之逼,天下之所共寒心也。
天下之皆寒心,则彼持是而安归,且高祖亦得安枕而卧乎?
疑似之衅一发大祸集矣,此其势必至于夷灭而后定也。
光武宗社之祸,收率怀汉之民,投袂而起,凡所攀附者多南阳故人
其尤伟杰者,寇、邓数人而已
然较其材略,徒足以光武指顾之役,非有骄桀难制若之与高祖也。
天下既定,封以数千之户,莫不志欲盈足,惟恐持保之不获,为光武者,独隙以诛除之哉?
而曰光武独得保全勋旧之术,高祖功臣不容之忍,此不求二主所遇之不同与夫势理有所必至者也。
后唐庄宗武皇遗业,假大义,挟世雠,以与梁人百战而夷之,乃有天下可谓难且劳矣。
然有二臣焉:其为者,李嗣源
寇、邓者,郭崇韬也。
嗣源不赏之功,挟震主之威得国兵之权,执之而不释也。
庄宗无以夺之,而稍忌其逼。
崇韬常有大功于国,忠而可倚,而嗣源所畏者也。
庄宗苟能挟所可倚而制所可忌,则嗣源虽怀不自安而有顾惮,非敢辄发也。
庄宗其所忌而不知其所倚,故崇韬以忠见疏,谗疾日急,使其营自救之计,乃求将其征蜀之兵。
庄宗国中师属之而西,崇韬虽已举蜀,捷奏才上,而以谗死矣。
庄宗知得足以资其盛强,而不知崇韬之死已去嗣源之畏。
邺下之变,嗣源一旅之众西趋洛阳,如蹈无人之境,其迁大器,易若反掌
且内有强臣窥伺间隙,乃空国之师勤于远役,固已大失计矣,而又去我之所倚与彼之所畏者,则大祸之集可胜救哉!
虽得百蜀,无救失国也。
使崇韬不死,举全蜀之众,因东归之士,拥继岌,檄方镇,以讨君父之雠,虽嗣源之强,亦何以禦之?
嗣源之逼而不践其祸者,庄宗高祖之略故也。
崇韬有寇、邓之烈而不全其宗者,庄宗光武之明故也。
嗟夫
人臣之祸,起于操权,而速祸之权,莫重于制兵
崇韬谋逭祸自全,而方求执其兵,此于抱薪救火何异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