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胡宗愈右丞不当(二○ 元祐四年三月 北宋 · 刘安世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三七、《尽言集》卷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二三、《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七八
右,臣辄沥血诚,仰渎天听,事出迫切无复文饰,惟冀圣慈留意省览
臣自去年四月初八日,延和殿与左司谏韩川同奏胡宗愈奸邪朋党不堪大任
自后十九次上疏条陈罪状,而五月台臣亦有弹劾迁延至此,未蒙施行
向者孙觉杨康国相继辞职而去,独臣与始终论列未尝敢置。
十一月后,陛下未赐听纳,坚乞外补
臣本欲岁前上殿更以公论开陈,而别有除命不复供职
臣以左右省并无谏官拘碍文法不敢独员乞对。
同时言事之人,去之殆尽,臣若更顾身计不为陛下极辨邪正,则台谏风日衰替奸慝之势日益盛强,实于圣朝所损不细,此臣所以愤懑感发不能自已也。
历观祖宗以来言者弹击执政未尝是非不决枉直两存之理。
御史中丞李常、侍御史盛陶迫于众议,亦尝以宗愈为言,而依违观望不敢深论
臣窃料其意,不过以谓陛下若逐宗愈,则常辈将欺罔搢绅曰:「朝廷用我之言,已罢执政矣」;
若臣所论大过,忤旨获谴,则常辈初无切直之言,又可免责进退无患足以窃位
陛下此等持纲耳目之任亦何补于圣德乎!
非特宗愈之污庙堂,又忧常等之坏风宪也。
臣伏陛下即政之初,首开言路擢用忠良,使在台谏
刘挚王岩叟等论蔡确章惇之罪,则陛下为之罢宰相,罢知枢密院
又论张璪奸邪,则中书侍郎
孙觉等论韩缜不协人望陛下右仆射才方数月,遽令外补
傅尧俞等论李清臣无状,则清臣尚书左丞
自是四海之内,莫不歌颂厌服以谓陛下用人纳谏,有祖宗之风,故三数年间公议得行大臣知畏,奸人歛迹,君子道长岂非此道欤?
宗愈自进以来惟其朋党之外,无一人以为可者
怀奸为利,与辈何远?
昏谬无补,则又甚清臣
陛下前日去数人之易,而今日去宗愈为难哉!
臣读魏郑公之谏唐太宗曰:「贞观之初,恐人不言,导之使谏。
三年以后见人谏诤,悦而从之。
一二年来,不悦人谏,虽勉听受,终有难色」。
臣窃谓太宗之烈足以比迹汤武庶几,然责之以备,则有愧于三代之隆者,特在于不能慎终如始而已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易》曰:「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陛下以《诗》《易》之言为法,以唐太宗事为戒,无使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也。
《书》曰:「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
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
臣之狂愚,逆陛下心多矣,惟求诸道,则或有万一之补。
伏望陛下宗庙社稷为计,早罢宗愈,断之不疑,更择忠厚端正之人,置于言路,以代常等庶几协力,上裨圣治天下幸甚
贴黄〕臣叨被上恩不次擢用,未能报塞万一,岂敢轻为去就
自来论列执政是非固难并立,臣之悃愊,尽于此章。
圣意确然不回则是臣言无补须至援引故事,自求贬黜
宗愈顾惜名位不知廉耻,傥陛下务为优容,俟其自请,以理度之,必无是事
又虑圣慈不欲出臣之奏,恐伤体貌
臣已一面三省奏请前后章疏外施去讫
伏乞早赐睿断去邪勿疑,以慰天下之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