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大小乘论 北宋 · 释元照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三四、《芝苑遗编》卷上
大小二乘,半满两教佛法关键修行大途。
世多不晓,故曲辨之,有谓学律为小乘听教大乘参禅最上乘
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岂有多岐哉?
又复世人讲经论者谓之小乘,见参禅者谓之大乘,斯皆寡学无稽之论。
大乘者谓发菩提心,行菩萨行,忘己利物历劫不舍
小乘厌苦求乐,乐出三界独善一身,唯求脱离
示大途,今为细辨,大分五门一曰正名,二曰示体,三曰辨行,四曰明功,五曰简异。
正名者,梵云摩诃衍摩诃,翻大衍,即翻乘。
入此乘者谓发菩提心人,即经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阿耨多罗此翻无上三藐三菩提翻正正觉,此即如来果上之号。
诸经或曰无上道心,发大乘意,发无上心,皆略言耳。
诚能发此心者即是佛心,即下佛种众生界中。
若有一人能发此心,则三宝住持佛法光显群生依赖三界导师今人
但言发菩提心不知发心之理,口虽云发心,实未发也,徒有其名而无其实
二示体者,欲发此心,须知发处,未识此心,依何而发?
今依二经,略明其相。
金刚般若》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我当令人无馀涅槃而灭度之。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此则明示菩提心体
普贤行愿第九愿》云:言常顺众生者,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
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营聚落、城邑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
普贤菩萨明示菩萨心体,如《华严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广说,乃至法界众生即是诸佛菩萨菩提心体,更非他法。
一切诸佛万行庄严河沙果德,皆从此生。
若无众生,定无生处,是以发此心者誓入五浊恶世垂手提耳种种方便成熟众生
虽證涅槃而不离生死种种方便劝化调伏皆是成就无上菩提无有边馀。
经云:「如一众生成佛,终不于此泥洹」。
又经云:「我观十方一切诸佛无有终穷入涅槃者,唯除方便示现耳」。
又经云:「无有涅槃佛,亦无佛涅槃。
何以故?
众生无尽恶业无尽烦恼无尽故也」。
三明行者,既知众生菩提本,即当运广大心,起无碍行,于如是等一一众生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钦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无有异。
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夜暗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
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
何以故?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
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
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如来欢喜
何以故?
诸佛如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正觉
譬如旷野沙碛中有大木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木王亦复如是
一切众生而为木根,诸佛菩提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何以故?
若诸菩萨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此即普贤明示大乘行也。
四明功者,既发此心,能行是行,则于世间得大饶益
经略十种利益一者顺道益,经云:若诸菩萨于此大愿随顺趣入,则能成熟一切众生,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二者获福益,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不可佛刹极微尘数,一切世界上妙七宝,及诸人天最胜安乐布施尔所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供养尔所一切世界诸佛菩萨,经尔所佛刹极微数劫相续不断所得功德
若复有人闻此愿,王一经于耳,所有功德前功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沙陀分亦不及一。
三者破障益,经云: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消除
四者摧邪益,经云:一切魔军夜刃罗刹,若鸠槃荼,若毗舍阇,若部多等,饮血取肉,诸恶鬼神皆悉远离或时发心亲近守护
五者自在快乐益,经云:是故若人诵此愿者,行于世间无有障碍,如空中月出云翳
诸佛菩萨之所称赞一切人天皆应钦礼,一切众生悉应供养
六者获果益,经云:此善男子,善得人圆满普贤所有功德不久当如普贤菩萨,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
七者离过益,经云:若生人所在之处,常居胜族,悉能破坏一切恶趣,悉能远离一切恶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悉能解一切烦恼
师子摧伏群兽,堪受一切众生供养
八者不失善根益,经云: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
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引导其前。
九者往生净土益,经云:一刹那中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
十者生彼获记益,经云: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得授记已,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不可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
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转妙法轮,能令佛刹极微尘数世界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
五简异者:一者发心异。
小乘发心,专期脱苦,畏炎炎火宅如鬼虎龙蛇,求寂灭涅槃,自在解脱
大乘发心非谓脱苦悯,念三界受苦众生,誓入五浊恶世三界六道拔济群生,令其出离众生未尽不离三界
二者境量异。
小乘发心,断恶修善不出三千大千世界大千界外旷无一物即是所證涅槃之处,所谓二乘三界也。
大乘发心,修菩萨行,尽十方法界通,如《华严不可不可极微尘数刹、佛刹微尘世界尽是菩萨所期境量也。
三者教主异。
小乘之人,华叶百亿释迦中,一世界释迦也,一世界外更无佛土,一释迦外更无他佛,小教所谈限齐至此
大乘则以十方世界一切诸佛报应身,以为教主,若自若他,同一佛性
四禀戒异。
小乘则以五戒八戒十戒具戒,俱名别解脱戒;
发得禅定,名定共戒;
得无漏慧,名道共戒。
三界见思,證四果罗汉
大乘则以十重、四十八轻、八万威仪戒,《戒经》、《璎珞经》所述不同无非发菩提心,行菩萨行,名为大乘戒。
五趣向异。
小乘之人一向求出三界火宅自安其身。
大乘之人一向趣入五浊恶世三途八难,垂形五道调熟众生
六造行异。
小乘之人,随所动用无非利己不能利他
大乘之人,动必利他无非救摄三有众生护持三宝,令法久住。
七趣果异。
小乘之人修因證果,初果二果,乃至四果,證真空涅槃,趣寂灭乐。
大乘菩萨从初发心直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断尽无明三惑永尽,二死俱忘,證大涅槃常、乐、我、净四德之乐。
虽證涅槃,不舍生死十方刹土
随机应物,如水中月随类说法,如谷答响,尽未来际,无有穷尽
上来略辨大小二乘教门差别,馀如经论不可具书,已上五科,略举梗槩。
馀如《华严》及诸大乘经,广演分别,此乃诸佛出世大事群生获遇之妙缘
若不晓此,徒称传教谩说参禅
予观向上宗师虽云出世利人祇是光荣一己
十方诸佛,三世如来,四辨八音,百千方便,更有多说,无出吾言,各请细详,如说而发,如说而行,展转流通佛种不断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