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楂庵法师十六观所用法书 北宋 · 释元照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三二
元照顷年台州谒见赤城此时询及净土事,晚蒙示及惑对,其间二三疑处,摘以请益,而不蒙见答。
过往同人传其言,意如见讶,所以此际相会,并不敢一词
元照仰慕吾丈学行非一日矣,虽蒙以同辈待之然且衷心不敢辄易,所以论及净土,爱师过耳,凡乡里讲员未曾与之语。
碧泉累次见闻,此人强戾自负,非学道之器,亦对之唯唯而已
今亦欲师之相知,略举一端可否请试裁之。
大抵诸师章记,并以十六妙观混同止观观法故有观心观佛之诤,约心观佛之漫耳。
尝考诸大乘观法,能观心虽一,而所观境随机不同
且说二种:一以心为所观,如天台止观贤首法界观还源观、南山净心观,以至少林壁观等,并指现前觉心体性净土如净名、心土净圆觉地狱天宫,皆为净土
志公六祖等皆云「即心是净土不须西方」等,此指理体为土,唯佛一人居之,众生不离,而未能显。
圆觉》、《楞严》、《占察》等诸大乘所诠观法皆是此方,破惑入道无生理观。
二以诸佛菩萨修成功德,依正色像为所观,如《观佛相海经》、《普贤法经》、《观弥勒上生》、《观无量寿佛》等,题中标定,能所分明
此又三别一者《观佛相海》即观释迦,《普贤法经》即观普贤,皆不离此界,而观亦为破障灭罪,助成理观,非求生也。
二者《上生》即以心想天界弥勒内院求生彼天(此二者不出娑婆。)
三者《观无量寿佛》十六种观,并以送想西方十万亿刹之外弥陀依正庄严求生净土
是故初落日观,指其路头,至第三地想成,已除疑破障,盖心念已达彼方矣。
天台疏序》云「落日悬鼓,用标送想之方」,岂非明据
今人十六观令观心,乃是摄想,岂名送想耶?
故知才成,身虽未死,心已往生,修净业莲池中,已有华生,良由于此
诸师反以十六观为阴境,故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等。
且弥愿力积劫修成清净境界岂得反同众生生死阴邪
云「揽彼依正,归心观之」,此由不辨两土观法各异,但见本宗多赞唯心,遂一混释之。
呜呼误却多少人邪!
每一思及,不觉潸然
自诸师章钞行世学教者多不生净土乡中
诸老讲员,讲却多少弥陀》,临终只在人家托生,是为苦事
却是翁行不知教相,直信而生者多矣。
若尔十六观非理,疏中何以三观释邪」?
答:非谓只是观心
达理佛法众生法心,法皆是理也,故曰「一切诸法,无非佛法,观一切法,空如实相」等
知能心所观境修成净业,莲胎报,皆是因缘生法缘生无生,即空假何妨
但此方心理,唯上根达理者可修。
十六观达者为理不达者则为事想,不妨皆生净土,但悟有迟速,位有浅深耳。
宗师天台多用观心,遂将一代观法心解耳。
若不信者,请以《十疑论》證之。
彼云:「智者炽然求生净土达生,体不可得,此乃真无生炽然猛盛也,求生即能观心净土即所依正,皆缘生法,此则能所俱空,即为无生也。)
愚者为生所缚,闻生作生,解闻无生,作无生解,不知生即无生无生即生(彼文第二疑甚,详请细看之。)」。
今人乃云能所俱泯,取舍皆亡,方成圆观,若存能所即是偏邪。
呜呼岂不祖师相反乎?
又云:「以心想佛,此是取舍生死心,何能生净土
故谈净土不取能所取舍往来之义,而不知能所取舍等,皆缘生法
缘生无生,故泯能所取舍
无生而生,故不妨能所取舍
不出法性,故能所取舍无非自心。
若尔,以心取境,则非唯心义邪」?
答:祖师云,凡欲修先了方法
唯心但是了达诸法,非谓唯心顽然不动,都无心念
故《摄论》云唯识不失,亦不无能取所取,当知终日想彼净土取彼净业
若能若所,无非自心,皆非他法。
乃至此生彼,虽过十万亿刹,未始出于心外,只由净秽唯心,故使往来无碍
譬如江南江北,虽彼此往来,而不出大宋天下
非谓唯心心不动非谓凝然寂住。
若谓守心亡能绝所为者,祖师那云「用标送想之方」邪?
岂非送心往于彼方,方名净土观法,但了此能想所往皆缘生法,即理也?
更有释疑通妨,不能细举,信笔写去,不成次绪
望为留心思择,俯照志心
如更不信,请《十疑论第二答并《十六观经》、《大无量寿佛经》等。
往古飞锡寿禅师诸公,虽苦劝往生,亦为事理所碍,纵令分辨,终成混漫,况馀人乎!
世谓先德文字一信其说,况容情党于其间,遂不考是非迟疑不决
又凡学人多以旧见为碍,他人之言难为入耳,傥令有取,密知而已不敢外扬
此皆人情非实为生死者
幸无以人废言,或狂狷所不到,专听慈诲,幸勿见外
写此书时不胜倾泪,若或见悉,弥陀会中愿为法侣
元照再白。
按:《芝苑遗编》卷下,续藏经第二第一○套第三册。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