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论增戒书 北宋 · 释元照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三二
月日释元照谨熏涤裁书,献于权府运使门下
贫道龆龀出家冠年比试获中,洎落发禀戒,潜心佛乘,十有六载。
自度庸昧区区于卷策间,虽不能深造圣人之渊蕴,然亦粗领万分之一二。
不避狂斐,辄敢言左右
夫佛之教,大率万化而归一心,即一心而见自性
且性之为体,湛寂虚旷朗彻无碍其高不可踰,其广不可际。
无生佛焉,无依正焉,无死生焉,无去来焉,无愚智焉,无物我焉,平等一相一相无相
是谓法界焉、常住焉、真如焉、实相焉、如来藏焉、首楞严焉、般若焉、涅槃焉,种种异号,其实一也。
圣人觉之谓之菩提众生昧之谓之烦恼
圣人将以其所觉而觉其所昧,于是无像而像,现百亿容仪
无说而说,出大千经卷
机分异类说有殊途,要其所归,无越三藏所谓经、律、论也;
其所修,则有三学所谓戒、定、慧也。
也者所以轨范身口也;
定、慧也者所以融冶性情也。
然陟远者未始不自于迩,入室未始不由于户,是故三藏三学必推戒律为首焉。
伊昔南山律师以此学为己任操觚著撰,大倡其要,一家部帙计三百馀轴。
贫道不敏,尝从事于此宗矣。
且知夫戒者,截苦海舟航,发万善端绪三乘圣贤之所尊敬历代祖师之所传通
但受之者有明昧,学有精粗,而不能一揆故有初受者焉、重增者焉。
故律明发心,则有三品一者唯期脱苦,专求自利,名为下品,此二乘心也。
二者为物解疑自他兼济,名为中品,此小菩萨心也。
三者忘己利生福智双运,了达本性,求佛菩提,名为上品,此大菩萨心也。
审知初受,但发中下,佛开重增,转为上品,此所谓增戒也。
高僧传》,宋元嘉十一年,有梵僧僧伽跋摩,为祗桓寺慧义等五十许人蔡州岸,驾船江中,重增戒法
又准《戒坛图经》,唐乾封二年南山律师京兆府为诸岳渎沙门春夏二时再行重受,以至四分律》、《成实论》、《师资传》等,并明重增之,实佛教常仪僧徒本事耳。
然彼诸师不知所以相与鼓惑斗搆纷纭者,盖亦有说焉。
贫道熙宁间自温、台游方还本受业,院在祥符寺东南隅闭户专业,谢去人事乘闲挥麈赞述戒律
无何谬为所知,遂有远方之朋,负笈日至就学焉。
每患正法下衰,人情鄙薄僧纲解纽非一日矣,辄不自料颇有意于扶持
故夫来者必博之以禅智,约之法律
持盂丐食,以充其口腹
疏布裁衣,以蔽其形苦。
日加朔引,夕增励修,出处语默率遵于佛制。
如是年间,罔敢自怠,然将行古道,必反常情往往同俦以为矫异骇众,而窥伺短失者有矣
自解曰:孔子云「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予事佛尽诚,人以为诈,不亦宜乎
孔子圣人也,言无口过,行无怨恶,然犹不免世俗憎嫉,故尝疑于桓魋、辱于阳虎、畏于匡人、困于陈蔡,况一末下庸僧,学古背俗,而不为人之所恶者,其可得乎?
以致彼徒率因行事,有所不同夙怀忿愠,乃乘是增戒之势,以致斗讼
其意无他,直欲以无辜之人陷于缧绁中耳
自念与时寡合一无势援独力不能加众,厥或枉遭刑戮固无惜于一身,但恐遏绝律风,使无闻后世耳。
恭惟权府运使负伊周之才,佐唐虞之主。
文声治术卓出群英仁政德风下临庶物,愿垂明鉴,少赐哀矜
苟得戒法流通三宝住世,则《涅槃》所谓「我灭度后,以正法付嘱王大臣」,斯言殆有所寄也。
事重,繄叩情深,冒渎尊严,岂胜战汗
不宣
按:《芝园集》卷下,续藏经第二第一○套第四册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