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苏子瞻学士 北宋 · 毕仲游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九四、《西台集》卷八、《容斋四笔》卷一、《宋史》卷二八一《毕仲游传》、《少微通鉴续编节要》卷八、《宋元通鉴》卷四○、《东坡事实》卷八、赵宋五太后临朝事实
闻天生物,为类不同,皆曰有材。
材者,可用之具也。
万物之材有馀于用,而人之材则病于不足,何耶?
非以材命人者有变于万物也。
盖物之材众矣,而司于耳目之前
人之材难矣,而取于心术之内。
此有馀、不足,理之固然者。
相倍蓰而不齐,又况天下之材自斗于无用之地而无已则不足之患乃其招尔。
今夫象、犀虎、豹、雕、鹯、杞、梓芝、菌之产,嘉禽文兽、英草、异木万物之材最者,虽群游于江海,穴于山泽,杂出于山野,而抟之于虚空不相病也。
若人不然无用有用之所讳,大才小才之所攘。
无讳有,以小疾大,则士欲自效者固已不幸而况相分相弃,相败相死则是受才于天地者虽与万物同,而处才于人者固与万物异,此其所以不足也。
伏惟阁下聪明智敏出于众人所不意,而进退操舍得才士之心。
洁身治官孤特守义可以自效者,虽强力不能攘;
而因虚求实,抱伪贾真,以自鬻左右者,虽利口不能进。
九州之吏摄衣冠,怀诗书合杂并进,十百为群,愿望见颜色而受咳唾之音,日夜皆是
然则人物常理,有馀不足固然,与讳疾攘之情,亦有闻于左右乎?
孔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
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毁誉虽均也,知名而誉之则喜者深,知名而毁之则怨者毒。
常人所誉未闻于一堂之上,而知名者已诵于一乡之中;
常人所毁未传于一乡之中,而知名者已薄于四境之外
名士之于言,不可不惜也。
昔者公都子孟轲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辨」?
孟子曰:「予岂好辨哉?
不得已也」。
孔子曰:「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夫以孟轲之贤,孔子之圣,言奚所不可
孟轲不得已而后辨,孔子或欲无言,则是名益美者言益难,德愈盛者言愈约。
非徒辞喜而避怨也,古人所以精谋极虑,固功业养寿命者,未尝不出乎此。
足下天资甚美,喜善疾恶
自立以来祸福利害系身者未尝及言;
而言之所及莫非人事大体,则亦无可加矣。
然某犹以为告者,非言有所未至也,愿足下直惜其言尔。
言语之累,不特出口为言,形于诗歌者亦言,赞于赋颂者亦言,托于碑铭者亦言,著于序记者亦言。
足下读书学礼,凡朝廷论议宾客应对,必思其当而后发,则岂至以口得罪于人哉?
而又何所惜耶?
可惜者,足下知畏于口,而未畏于文。
夫人文字虽无有是非之辞,而亦不免是非者。
其所是,则见是者喜;
其所非,则蒙非者怨。
喜者未能济君之谋,而怨者或已败君之事。
何则
济之难而败之易也。
语曰:「听于虚室,如有声
视于虚室,如有形」。
今天下论君之文如孙膑用兵扁鹊之医疾,固所指名者矣。
无是非之言,犹有是非之疑,又况其有耶?
则夫诗歌赋颂碑铭、序记者,异而不可同者众也。
今天明圣方内宴然
足下职非御史,官非谏臣不能安其身与其众自乐于太平,而非人未非是人所未是,危身触讳,以救是非之事,殆犹抱石救溺也。
足下天资,挟所有之材学,苟安其身,苟信其众,何为不成
辅君泽民何为不至
排患折难何为不能
苟身未安,苟众未信,则虽有子贡之智,虞卿之辨,仇牧之勇,庸能有济于是非耶?
诗云:「趯趯毚兔遇犬获之」。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今某见其文而知其德,论其德而戒其言,以是忖度足下,其亦然欤?
所谓相知而相告者也,惟加意幸甚